广西忻城:一张地图、一种模式 这个团队扶贫有一套

【查看原图】
古楼村航拍大景。忻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古楼村航拍大景。忻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5月29日11:56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果遂镇古楼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班子个个比学赶超,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古楼村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2019年脱贫108户356人,贫困发生率0.62%。

一张地图一份责任

“这一户已经脱贫了,我们去走访看看脱贫后他们家的产业发展状况。”5月7日,古楼村驻村第一书记蓝春承和其他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一道按照地图,走访了古楼村古楼屯的农户。

为了解决驻村工作队不识人、不识户、不识路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单兵作战”,随时精准掌握贫困户具体情况。古楼村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一起入户时,根据实际,创新制作古楼村13个屯“脱贫攻坚农户分布地图”。

“2018年8月份到10月底,我们团队利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村干和驻村工作队先后分组逐屯走访登记信息,最终形成了脱贫攻坚农户分布地图。”蓝春承介绍说,鉴于农户信息的不断更新,脱贫攻坚农户分布地图也会在一个季度更新一次,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

记者注意到,与普通地图不同的是,脱贫攻坚农户分布地图不仅显示各家各户位置,而且标注户主姓名及住房情况,包含剔除户、已脱贫户、未脱贫户、一般农户、预脱贫户及老人户并户的参数,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方便识别各家各户。地图的制作让工作队实现从手中有图到心中有图,时刻将脱贫责任放在心上。

“从农户到屯,所有信息一目了然,极大的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同时也清晰反映出了我们的扶贫成效。”蓝春承说,脱贫攻坚农户分布地图不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种模式一份贴心

“以前住在泥房里,下大雨刮大风真的很担心有危险。”古楼村古楼屯贫困户蓝昔气在建起的新房里和前来走访的驻村工作队员、村干话起家常。蓝昔气全家只有他一人,因缺乏资金,无法对房屋进行改造。“危房改造的补助资金要等到房子建好并验收通过后才能拿到,但是要建新房又必须先支付给工程队资金才可以开工。”蓝昔气回忆说。

面对这一前一后的矛盾,古楼村开创“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危房代建模式,彻底解决了其住房保障问题。2019年3月,在致富带头人帮助下,蓝昔气的新房开始动工,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设并顺利入住。

“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危房代建模式,即由屯中致富能人为贫困户寻找建筑工程队、预支建房费用,通过与贫困户签订住房代建协议,约定建房日期、建筑材质、装修程度、费用明细等条款,待危房住房验收合格后,贫困户用获得的危改补贴支付给代建人。

“为解决古楼村现存危房多、贫困户无力预支建房资金的问题,实现住房‘三保障’,古楼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村致富带头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现场办公会,成功探索实施‘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危房代建模式。目前,共完成危房改造72户,其中危改代建37户。实现‘三保障’中住房保障全覆盖。”古楼村党总支部书记蓝王林说。

一个水柜一份担当

“以前是靠天喝水,根本无法用上洗衣机等电器。”古楼村古楼屯群众蓝克忠和记者谈起了这一年村子的变化,现如今不仅用上自来水,洗衣机等这些家用电器都可以使用了,而且水质有保证,村民用水都放心。

蓝克忠所说的变化,得益于古楼村实施的饮水项目。

古楼村属于果遂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石漠化片区,海拔高、水资源匮乏,全村7830亩耕地全为旱地,群众普遍靠天吃水,季节性缺水时有发生,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2019年以来,古楼村将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内容,结合实际,灵活规划。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积极配合上级勘探队和规划队分类制定规划,采取二级抽水、集中供水的方式解决饮水难题。

“因为古楼村海拔高,水源地地势低,要实现古楼村自来水全覆盖必须要建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水柜。从水源地抽水到第一个水柜后进行二次加压,然后抽到第二个水柜,最终将水输送到各家各户。”古楼村村委主任蓝会才介绍说。目前,全村963户农户用水已全部达到安全饮水标准,解决了自建村以来无自来水,靠天喝水的百年难题。(潘显高 罗静)

分享到: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