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测绘事业从无到有的一群拼命三郎

【查看原图】
在凤山土地确权项目中无人机试飞。叶运书摄
在凤山土地确权项目中无人机试飞。叶运书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4月07日11:23

《测绘队员之歌》里面这么写到“白云朝我舞蹈,群星向我欢笑,我们攀登上崇山峻岭,测绘祖国的壮丽风貌。披荆斩棘,走遍千山万水,风餐露宿,心中充满自豪。我们是祖国建设的先行者,宽广的胸怀把大地拥抱……”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也有这么一支测绘队伍。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朝气蓬勃,平均年龄才30多岁。这是一支干劲十足,奋力向上,敢闯敢拼的队伍,他们是拼命三郎,白手起家,让测绘事业从无到有,走向壮大。

主动转型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队在铝土矿方面实力雄厚,硕果累累,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找矿空间逐渐被压缩,为了更好地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队主动转型,侧重打造测绘队伍,做精测绘产业。

该队综合分队队长营新说:“测绘队伍一开始只有2名专业测绘人员,基础不可谓薄弱。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脚步的加快,测绘队伍还担负着闯市场的重任。对于他们这些在体制内的队员,走市场有如行船,市场瞬息万变,唯恐遇到暗流、暗礁。但如果因为害怕就拒绝成长,拒绝起航,那永远也无法达到彼岸。要成长,要壮大,要闯市场,就要有闯劲,这样才能走出一条路,干出一番事业。”

营新的这种精气神感染了自己的团队,整个队伍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虽然起步晚,但并不就意味着落后。测绘的队员们深知自己的不足,埋头苦干,迎难追赶。2011年获得丙级资质,2014年成立专门的测量队伍,2015年获得乙级资质。短短几年时间,测量队伍迅速成长。

目前,该队拥有测绘专业技术人员14人,有测绘无人机及工作站2台,并拥有包括全站仪、RTK、高精度水准仪及其他如地电测深仪、管线探测仪等各种仪器30台套。该队的测绘产业逐渐做大做强,2016年至2018年度,测绘工作共计完成项目30个,产值约2300万元。2018年实施完成的《江门市杜阮镇地籍测量项目》和《广州市楼宇调查项目》,标志着该队测绘业务已成功走出了广西,向省外开拓业务迈出了步伐。

以闯劲和拼劲开创测绘事业新天地

成绩来之不易,每一份成绩都灌注了综合分队每一位测量队员的心血,是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据技术负责叶运书介绍,每天测量队员早早地起床,早饭还没有吃,就先花上40分钟左右的时间架设仪器,还得扛着仪器校点算参数,草草吃完早餐后,一整天的时间都得扛着仪器走动测量,收队回来后还要加班加点把当天测量的地形图画出来。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安排得如此紧凑,想匀点时间出来和父母聊聊家常,和妻子谈谈心,逗弄下孩子,都是比较困难的。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是如此。

2017年5月,测量队员韦李超的爱人生产了,因为当时正在负责扶绥双高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初为人父的他满怀期待,激动万分,却只在家待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匆匆赶回项目部了。爱人坐月子期间,他都没有什么时间回来看望,抱一抱孩子。

项目部几乎所有测绘队员的小孩叫的第一声爸爸,都是对着手机视频叫的。说起爱人和孩子,测绘队员无不心怀愧疚,所以但凡有时间,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陪伴家人,尽量把亏欠都弥补上。而只要一投入工作,就默默地把家事搁置在一旁,把对家人的思念化做工作的动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次任务。

周锦科,一个80后的小伙子,在凤山确权项目开展期间,常年驻扎凤山,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二点,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小周不能回来,家人就主动给他打电话问他工作近况,告诉他家里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工作。可即便如此,因为凤山地处偏僻,一出野外工作手机经常没有信号,联系不上也是常有的事。

2018年11月,为了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单位组织了39名中青年干部和业务骨干在桂林理工大学进行培训。周锦科也在参训人员名单中,这本也是很好的放松的时间,周锦科却忙得昏天暗地。培训期间,周锦科白天专注上课提升自我,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到凌晨三点多赶工作进度。长时间忘我超负荷地工作,年纪轻轻的他就落上了胃痛、腰痛等各种毛病。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也多次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合理安排时间。可是一投入工作,他就忘了时间,已成了习惯。

测量队伍里有太多像韦李超、周锦科这样忘我工作的队员,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一直默默地无悔地奋斗在野外一线。测绘之路是一条艰难之路,遇山攀山,遇水涉水,披荆斩棘,走遍千山万水,没有路也要践踏出一条路。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陈琪燕)

分享到: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