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南华糖业集团: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查看原图】
生产实现自动化。南华集团供图
生产实现自动化。南华集团供图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3月31日14:47

人民网南宁3月31日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际国内食糖市场竞争的压力,广西百强民营企业——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华集团”)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以创新生产技术与发展模式为先导,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和产业升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土壤改良、深翻深松、机械种植、合理施肥、全程机械化、资源综合利用、延长宿根年限、轮作与间套作……这套模式被称为南华甘蔗种植的现代农业模式,是由南华集团的子公司——隆安洋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出来的,目前已被扶绥县东门镇的蔗农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甘蔗种植效益,实现高产高糖,南华集团于2018年出资成立了隆安洋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甘蔗种植的现代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之路,经过不到3年的探索,洋浦农业科技公司探索出了诸如南华甘蔗种植的现代农业模式等的种植模式,公司快速发展,目前已拥有甘蔗现代化农场4.5万亩。

先进的农场模式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帮助企业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据介绍,2019/2020榨季,广西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甘蔗农场受到影响,出现减产,但洋浦农业科技公司的甘蔗农场产量未受到大的影响,农场的蔗糖产量仍达到每亩5吨,基本与往年持平。

近年来,针对食糖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南华集团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和安全。

“引进自动包装、码垛、溯源系统,可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进自动煮糖技术解决了间断煮糖生产波动大、稳定性差的问题;试验推广熟化仓技术,可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谈到生产技术的革新,南华集团总工程师杨松青侃侃而谈。“以自动包装系统应用为例,集团东门糖厂应用自动包装系统后,工人由原来的48人/班减少为18人/班,生产稳定性高、包装袋密封性好、工人劳动强度低、基本杜绝了二次污染,同时增加产品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直接节约费用300万元/榨季,间接经济效益达700万元/年。”

在农场种植、生产环节实现科技创新外,南华集团紧盯互联网+的兴起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快速步入了电商发展的快车道。据介绍,南华集团以当下先进的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起了线上农资商城电子平台。通过该平台将甘蔗种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种苗、机械、肥料、植保等资源集中整合,为甘蔗种植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种植户通过手机点一点,即可足不出户,解决甘蔗耕、种、管、收所需的各种服务,从而降低甘蔗种植的难度。

据介绍,该农资商城电子平台以糖企为主体,不断整合甘蔗种植户、农资商供需双方的信息和资源,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优胜劣汰,推动甘蔗生产向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通过农资商城的运作,形成甘蔗种植的大数据,糖企可以根据种植户的种植情况进行授信,种植户使用授信即可在商城购置资源和服务,待原料蔗进厂时,糖企再为种植户、农资商提供结算服务,以此解决甘蔗大规模生产早期大资金的投入问题,让种植户使用少量的资金也可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当这一模式运行成熟后,再引入金融部门给予融资服务,从而形成发展闭环,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负责农资商城运作和管理的东门南华总经理助理奚漂说。

奚漂介绍,2017年,南华集团首先在东门南华推行农资商城,当年公司共引进10家农资商入住农资商城进行肥料销售,自2017/2018榨季年度开始运行近3年,线上销售额年均达3000万元。

扶绥县柳桥镇农户陈家峰就是该农资商城的受益者,他说: “我家今年共种植了15亩甘蔗,糖厂核实面积后,给予6000元的肥料授信,现在我通过手机,在农资商城上可以挑选心仪的肥料下单,农资商会定期将肥料送到田地。肥料经过糖厂核定,价格透明、肥效有保证;而且不用付钱,待甘蔗入厂后自动结算,真是太方便啦!”

目前,南华集团正在不断的总结、改进和优化推广农资商城的应用,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

此外,长期以来南华集团专注于甘蔗制糖和制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通过统筹建设制糖企业、蔗渣制浆造纸企业、酒精生产企业、生物有机肥企业等企业集群,完成了甘蔗制糖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在此过程中,南华集团注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兼顾企业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位一体,实现企业与自然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目前南华集团在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举措让南华集团的实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南华集团已发展成为跨地区,集工、农、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分布于广西、云南、海南、等6个省区,其中制糖生产企业35家,制浆造纸企业4家,生物有机肥厂5家,炼糖企业2家,酒精生产企业1家。现有员工1.4万余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糖企业。(张芳 马瑞萍) 

分享到:
(责编:张芳、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