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英才 “管家”助振興
江州區“鄉土人才管家”機制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側記
冬日的崇左市江州區,空氣裡彌漫著蔗糖的甜香與新翻泥土的氣息。
在新和鎮卜花村的農家書屋裡,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訓正在進行。32名學員,從兩鬢斑白的老農到眼神熾熱的青年,都齊刷刷地盯著講台——那裡,一架靈巧的無人機正被專家嫻熟地操控演示。
“以前隻在電視裡看過這‘高科技玩意兒’給庄稼打藥,沒想到今天咱也能學!”學員黃梅花小聲嘀咕,語氣裡滿是期待。
這火熱的一幕,正是江州區“百名專家·百場技能培訓”暨高素質農民無人機培訓的現場。它如同一個生動的注腳,詮釋著該區創新實施的“鄉土人才管家”機制,如何如春雨般精准滴灌,喚醒鄉村人才的沃土,為鄉村振興注入汩汩動能。
“管家”上門,問需於田問計於民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但人才從哪裡來?又如何培養?
過去,培訓與需求“兩張皮”的現象並不少見——上面安排的課程,農民不一定想學﹔農民急需的技術,又不一定能及時送上門。
面對這道難題,江州區開出了新“方子”:組建“鄉土人才管家”團隊。
這個“管家”,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套由區委人才辦統籌,各成員單位牽頭擔任的聯動工作機制。
他們不再坐在辦公室裡“想當然”,而是邁開雙腿,深入鄉鎮街道、田間地頭,當起了“跑腿小哥”和“信息採集員”。
“老鄉,今年種甘蔗有什麼困難?”“您最想學點什麼新技術?”“我們村搞旅游,缺不缺會運營的人才......”一句句朴實的問詢,在該區農家院裡、在合作社中響起。
“管家”們用腳步丈量民情,將群眾意願與社會發展需要緊緊“扣”在一起。
摸清了底數,教學計劃就不再是“空中樓閣”。無人機飛防、堅果管護、鄉村民宿運營管理、特色面點制作……一份份“技能菜單”新鮮出爐。
緊接著,“管家”們又開始忙碌地牽線搭橋,聯系技工院校、職業院校的專家,對接江州區現有的11個產業基地和鄉村振興學校等平台。
就這樣,他們把理論課堂搬到了生產基地,教學現場設在了產業鏈上。
他們的目標清晰而堅定:在產業鏈上培養人才,在生產實踐中提升人才。
“飛手”誕生,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馱盧鎮農裡村的甘蔗種植大戶陸進平,是“鄉土人才管家”機制結出的第一茬“甜果子”。
以前,給幾百畝甘蔗噴藥是他最頭疼的事,“雇人打藥,一天工錢就要三四百元,效率低不說,人還辛苦,有時候天氣熱,都擔心中暑。”回憶起過去,陸進平直搖頭。
當他得知“管家”組織無人機培訓時,第一個報了名。從理論到實操,從生疏到熟練,他很快掌握了這門新技術。
如今,陸進平已是一名專業的植保無人機飛手。“現在好了!”他興奮地比劃著,“我這幾百畝地,用無人機兩個小時就噴完了,省時、省力,更省錢!而且飛得均勻,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更讓他高興的是,這門手藝還成了“搖錢樹”。他成了村裡的“明星飛手”,周邊農戶都請他去做植保服務。“一個作業季下來,能增收一萬多塊!”陸進平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他從一個傳統的甘蔗種植者,蛻變成為運用智能裝備服務農業的“新農人”。
這正是江州區“鄉土人才管家”希望看到的——讓農民從“會種地”邁向“慧種地”。
據統計,截至10月底,“鄉村人才管家團”已像打造陸進平一樣,開展了無人機技術、堅果種植、家政服務等各類培訓49期,培訓高素質農民2176人次,發放職業技能証書1786本。
如今,在江州區,一批批“土專家”“田秀才”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服務在線,扶上馬再送一程
培訓結束,並非服務的終點。“鄉土人才管家”的“管”字,更體現在訓后的持續跟蹤與全方位服務上,真正為人才成長“保駕護航”。
江南街道大村村的副主任鄧振福,在參加百香果種植培訓后,干勁十足。他主動在村委開起“種植小課堂”,把學來的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村民。
很快,全村發展了60多畝百香果。
眼看著碩果累累,豐收在望,新的煩惱卻來了——這麼多果子,往哪兒賣?
正當鄧振福和村民們為銷路發愁時,他想起了“有事找管家”。
一個求助電話打過去,“管家”迅速響應,多方聯絡商家、拓展電商和線下渠道。很快,好消息傳來:1萬斤優質百香果被成功訂購,銷售額達5萬元,當地的“甜果子”終於走向了全國大市場。
“要不是‘管家’幫忙,我們這果子可能就爛在地裡了。他們不僅教我們怎麼種好,還幫我們賣好,太貼心了!”鄧振福感慨道。
這套機制還與鄉鎮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對參訓學員實施一個生產周期的全程跟蹤指導。從創業培訓、擔保貸款,到政策申請、資源對接,“管家”們提供著“保姆式”服務,切實解決了學員發展中的“急難愁盼”。
他們積極搭建交流平台,推動學員與科研單位簽約,組織技術交流,對接良種農機資源,真正實現了“培訓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裂變效應。
“通過‘鄉土人才管家’機制,我們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准匹配,破解了人才服務‘最后一公裡’的難題。”江州區人才辦負責人說。
如今,在江州廣袤的田野上,一條“需求調研—精准培訓—跟蹤服務—產業對接”的全鏈條鄉土人才培育體系已然形成。
這些被激活的鄉土人才,正如一顆顆充滿活力的種子,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描繪著業興人旺的嶄新圖景。(農媛媛 陸華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