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間鑄就航天“筋骨”
——記大國工匠陳仁桂的“鋁”途匠心

陳仁桂向媒體記者介紹工作情況。人民網記者 王勇攝
700度的鋁水在熔爐中翻涌著赤金波濤,139個技術參數項項必須滿分——這是航天航空鋁材的嚴苛尺度,也是一位大國工匠的毫厘追求。
初冬黎明,南寧晨霧未散,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早已燈火通明。一位身著藍色工裝、頭戴安全帽的身影,穿梭於熔爐與軋機間,測溫取樣、攻堅新品。他,就是大國工匠、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高級技能大師陳仁桂。
從業12年,陳仁桂扎根一線,潛心鑽研航空航天超大規格鋁合金扁錠鑄造技術,研制出世界最大規格航空航天用7050鋁合金扁錠,4次打破世界紀錄,用匠心熔鑄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鋼筋鐵骨”,推動高端鋁合金材料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如今,他轉戰軋制領域,帶著新團隊以高精度參數體系與智慧制造大模型,續寫匠心新篇。
毫厘必較,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139個參數,只要一個出現0.01的偏差,整件產品就是廢品,得分歸零。”這句話常被陳仁桂挂在嘴邊,也道盡了航空鋁合金鑄造所要求的極致精確。
2013年,陳仁桂大學畢業時毅然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放棄進入成熟制造企業的機會,加入尚在試產階段的南南鋁加工,扎根最艱苦的熔鑄車間。這一選擇,源於他心中深埋的“航天夢”。當時,我國90%的寬幅高性能鋁合金材料依賴進口,大飛機、高鐵等重大裝備的發展處處受制於人。
鋁合金被譽為航空航天領域的“脊梁材料”,而熔鑄作為材料成型的“第一道工序”,直接決定后續所有環節的成敗。初入車間,面對進口設備的復雜控制系統和幾乎空白的技術資料,陳仁桂也曾感到“一臉茫然”。但他很快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白天緊盯熔爐內鋁液的翻滾變化,記錄溫度、時間與成分的細微波動﹔夜晚挑燈研讀文獻、分析數據、反復推演工藝方案。
“每個鑄錠都是待發射的航天裝備,容不得絲毫出錯。”憑著這份超乎常人的執著,讓陳仁桂在熔鑄一線的千錘百煉中,練就了堪比精密儀器的“火眼金睛”。他能夠僅憑肉眼觀察鋁錠表面顏色的細微差別,便能精准判斷其內部結晶狀態、潛在缺陷乃至當時的生產操作,將上百個關鍵工藝參數的控制精度錘煉至極致。一次生產中,其徒弟發現扁錠表面有發絲般的劃痕,他當即叫停生產,排查3天后,最終發現是結晶器上一枚螺絲鬆動。
在熔鑄車間的文化牆旁,一根世界最大直徑鋁合金圓棒格外醒目。它不僅印証著南南鋁加工的行業領先地位,更鐫刻著陳仁桂團隊攻克航空航天超大規格7050鋁合金扁錠這一行業“珠峰”的攻堅足跡。
2016年,這項技術讓國外專家束手無策,被視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陳仁桂臨危受命領銜攻關,深耕鑄造工藝流程。經歷700余次生產技術攻關,對上百項工藝參數進行精細調整,最終成功突破高潔淨鋁合金熔體熔鑄技術,鑄造出世界最大規格的7050鋁合金扁錠,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突破,締造行業新標杆
“核心技術等不來、買不來、求不來,只能靠自己干出來!”陳仁桂常常對團隊的技術人員說,唯有持續創新,才能屹立於行業之巔。
在他眼中,每一塊鋁錠都是有生命的作品,而他和團隊要做的,就是找出那個完美的“配方”。陳仁桂形象地比喻航空航天鋁合金熔鑄技術的核心奧秘:“這就像做酸辣土豆絲,大家都知道食材有土豆、辣椒和白醋,但怎麼做味道才好,這就需要我們去把握。”
面對航空航天領域對極端環境材料的迫切需求,高端鋁合金鑄造技術壁壘高、攻關難度大。陳仁桂帶領團隊不斷挑戰高“精度”、高“難度”,創造性地提出了“多級控流、梯度冷卻、數字化精准調控”的新型鑄造工藝。該工藝通過對傳統鑄造系統的革命性改造,實現了對鋁液流動形態和凝固過程的“精雕細琢”,如同為鋁錠的鍛造量身定制了一條精准的“冷卻曲線”,使大型構件的鑄造成品率提升了數十個百分點,產品內部質量與性能穩定性一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陳仁桂團隊共攻克156項國家重大工程裝備鋁合金材料生產操作難題,摘取鋁合金材料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取得多個世界、中國之最。陳仁桂團隊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在高端鋁材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新時代的勞動者不僅要掌握精確到0.01毫米的工藝絕活,更要踏著智慧制造的浪潮不斷前進。”陳仁桂敏銳把握工業互聯網趨勢,緊跟智慧制造浪潮,牽頭建成智能化熔鑄示范生產線,為全國傳統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示范樣板”。
最近,陳仁桂轉戰到軋制領域,帶著新團隊著手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工藝參數體系,同時,利用智慧制造大模型,通過計算機模擬軋制過程,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並選擇最優路線,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也降低了試錯成本。
匠心如炬,薪火永續促發展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產品的極致追求,更要做好‘傳幫帶’,把技藝傳承下去。”陳仁桂的話語,彰顯著大國工匠的初心與擔當。
從一線成長起來的他,將熾熱車間當作價值實現的戰場,用行動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既追求技藝登峰造極,更堅守責任與智慧的代際傳承。工作室牆上43張照片,記錄著他培育的高技能人才梯隊,徒弟雷翊君已成長為“廣西工匠”。他定制系統化培訓方案,開設“車間課堂”“微講座”,從基礎操作到工藝優化手把手教學﹔堅持啟發式指導,引導團隊在實踐中錘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由他牽頭制定的《鋁及鋁合金熔鑄工技能等級認証標准》,更成為行業技能人才的“成長階梯”。截至2025年6月,他已培養出南寧市特聘首席技師2名,特技技師2名、高級技師、技師52名,高級工186名。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春風,為我們鋪就了成長舞台。”陳仁桂感慨道。面對制造強國建設的迫切需求,他始終主動擔當,每逢重大工程、緊急任務必沖鋒在前,通宵達旦攻克難關。
他的奉獻從未局限於崗位。利用休息時間,他奔走於校園與工業園區:向青少年分享奮斗經歷,播撒崇尚技能的種子﹔為一線職工傳經送寶,指導技術攻關助力企業發展,讓個人價值融入時代發展洪流。
烈焰灼灼,熔鑄的是國之重器的硬核底氣﹔匠心灼灼,傳承的是民族工業的精神根脈!陳仁桂用“十年磨一劍”韌勁淬煉極致技藝,用“敢為天下先”的闖勁突破技術壁壘,更用“願為孺子牛”的情懷鋪路育人,讓工匠精神在烈火中愈發熾熱,照亮產業工人逐夢之路。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王勇、曾壽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