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脈鑄魂育新人 多元特色綻芳華
—— 百色市第一小學“一校多品”辦學實踐紀實
在百色這片紅色熱土上,有一所與革命歷史同呼吸、共命運的百年老校——百色市第一小學。自1905年建校以來,學校便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政治部舊址清風樓結下不解之緣,2013年更名為百色市第一小學,2021年加挂“百色起義紅軍小學”校牌。
走進今日的百色市第一小學校園,紅色元素扑面而來:馬燈雕塑象征信仰之光,“運鹽小道”復刻紅軍艱辛,微縮版清風樓復原革命先輩工作場景,英雄長廊連接著王二小等小英雄與新時代榜樣的精神脈絡……這裡的每一處空間都是“沒有圍牆的紅色課堂”,每年新生入學第一課便是在紅領巾講解員帶領下體驗“運鹽”艱辛,觸摸復刻標語,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認知在沉浸式體驗中自然生長。

紅軍園一角。
紅色引領:構建“三維立體”育人體系
該校以“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本真少年”為辦學宗旨,創新打造“紅色引領、多品共生”的教育生態,通過場景浸潤、課程融合、實踐賦能三維度,讓紅色精神從抽象概念轉化為生動實踐。
場景浸潤維度形成了“一核多點”的紅色教育矩陣。以紅軍園為核心陣地,輔以清風講堂、英雄長廊、電烙畫工作坊和簸箕紅色藝術長廊,構建起全方位的紅色文化場域。《右江日報的誕生》微課、“紅船故事”簸箕畫等,讓革命歷史在觸摸、聆聽與創作中變得可感可知。
課程融合維度構建了“基礎+特色+實踐”的課程體系。作為“全國少年軍校示范學校”,22年堅持開展的少年軍校課程讓學生在隊列訓練、“重走紅軍路”研學中錘煉意志﹔“絲竹雅韻”工作坊的同學們用葫蘆絲演繹《映山紅》、古箏彈奏《紅旗頌》,讓紅色旋律浸潤心靈﹔蘭亭書法工作坊的師生以筆墨書寫“為人民服務”等紅色箴言,十年來百余人次在省市級賽事獲獎﹔足球小將們在綠茵場踐行團隊協作,游泳健兒在泳池中體會百折不撓,科技社團用編程制作百色起義時間軸,無人機模擬紅軍偵察路線,實現了紅色精神與學科教育的有機融合。
實踐賦能維度創新開展紅色教育“十二個一”系列活動。通過“學紅色精神、唱紅色歌曲、講革命故事、踐紅色研學”等活動,構建“看、聽、思、行”四維育人閉環。每年新兵入伍儀式上,學生為新兵佩戴紅領巾的場景,成為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堯程軍創基地的“穿越封鎖線”體驗,讓“不怕犧牲”的精神具象化﹔在“國防勵志·科技逐夢”展區裡,長征火箭模型與學生科創作品交相輝映,激發著“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

清風講堂一角。
多品共生:綻放學生個性成長的七彩光譜
在紅色文化的引領下,百色市第一小學打破單一特色局限,構建起多元共生的特色教育生態,形成“八大校園”建設成果:文化校園浸潤品格,文明校園涵養德行,書香校園啟迪智慧,活力校園強健體魄,勞動校園培育擔當,數字校園賦能創新,平安校園守護成長,雅致校園陶冶情操。
目前,百色市第一小學已發展為擁有84個教學班、4500名學生、246名教職工的集團總校,與迎龍、龍川校區實現“管理互通、資源共享、研訓聯動、質量同進”的一體化辦學。配備地震體驗屋、氣象觀測站等現代化教學設施,4名書法專職教師(含1名省級書協會員)領銜教學,構建起低年級筑基、中年級塑形、高年級升華的書法教育體系。

簸箕紅色藝術長廊一角。
碩果芬芳:紅色沃土上的教育答卷
深耕紅色教育沃土,百色市第一小學收獲了累累碩果: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文明校園”“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廣西蘭亭學校”等榮譽稱號,成為百色教育的亮麗名片。在這裡,紅色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融入血脈的精神力量﹔特色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個孩子成長的舞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百色市第一小學正以“紅脈鑄魂、特色賦能”的辦學實踐,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成長為有家國情懷、有個性特長、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本真少年”。
這所百年老校,正以蓬勃的生機,在紅色熱土上續寫著立德樹人的嶄新篇章。
劉雪梅 黎曉麗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