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市縣

“智”匯沿邊 “才”興產業

——東興市“蝦臉識別”背后的人才策略

2025年11月10日21:35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清晨,走進東興市紅樹林農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總控大廳,一排排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蝦池設施運行狀態、水下實時畫面和水質參數等數據。

“我們的系統,可以實時跟蹤鏡頭內任意一隻蝦,進行‘蝦臉識別’,再聯動智能投喂、水質調節等終端,實現對蝦池的精准管理。”公司負責人侯宗元介紹。

“蝦臉識別”的背后,是東興這座沿邊口岸城市立足實際,以精准人才工作策略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生動實踐。

項目引才,傳統產業迎來“智”變

“公司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成員來自985、211雙一流高校的王牌專業,涵蓋水產養殖、動物醫學、機械自動化等領域。”侯宗元透露,“核心技術都是大家從零開始摸索,自己研發制造,同時,引入AI視覺技術與DeepSeek語言大模型,推動系統生態優化。”

東興市實施國門人才工作“書記工程”,推動行業主管部門“一把手”抓人才工作,實施人才引進、培育計劃63項,圍繞人工智能、跨境金融、電商物流、數據統計等領域培育專業人才。侯宗元公司團隊正是東興市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通過項目引進的“新農人”。這支年輕的團隊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水產養殖深度融合,推動了傳統養殖業的智能化轉型,讓南美白對蝦養殖從傳統土塘每立方水體產出10斤提升到20-30斤。目前,該團隊正與廣西大學動科院合作,將基地作為AI智慧養殖實驗基地,共同優化算法、培養產學研融合型人才。

平台聚智,基地孵化構筑創新生態圈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碩士畢業的莫永兆看中了東興的獨特區位優勢,進駐到了啟迪之星中越(東興)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這天,他與基地負責人梁潔正在商討籌建跨境電子商務協會。

“我們籌建的協會,要專注於打通跨境全鏈路,幫助企業解決出海‘最后一公裡’的痛點。”梁潔說。

莫永兆贊同地補充道:“這正是東興的機遇所在。我們可以重點推動‘跨境電商+產業園區’融合模式,引導企業開展前店后倉、跨境直播、供應鏈一體化等創新業務。這種模式能極大提升園區產業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

這樣的深度探討,在基地已成為工作常態,他們的合作正是東興市打造“人才+產業+基地”新模式的一個縮影。東興市通過建設跨境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國門微短劇基地等多個平台,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支撐。其中,離岸基地創新“跨境孵化+離岸服務”模式,專設跨境電商直播實訓中心和服務平台,並舉辦中越電商交流營、AI賦能提升等活動,提供從空間入駐到引智轉化的一站式服務。今年前三季度,東興口岸申報出口跨境電商包裹數超1800萬個,跨境電商申報出口總值21.9億元。微短劇基地則探索“AI+微短劇+文旅”融合路徑,引進智能視頻制造企業,構建文化產業發展新生態。目前,東興市各創新創業基地已累計引進企業85家、碩士以上學歷專業人才17人,取得軟件著作權、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33項,形成了人才集聚與產業升級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政策護航,“人才綠卡”暢通服務快車道

來到東興市政務服務中心,梁潔很快就為一批新入駐的創業者辦完企業注冊手續。“市裡推出的‘人才綠卡’綠色通道讓我們辦理業務更加便捷高效。”她笑著說,“更重要的是,這種重視和關心人才的氛圍讓更多創業者願意留下來。”

近年來,東興市系統推進人才政策改革,修訂《急需緊缺人才管理辦法》,新增企業產業創新人才租購房補貼、人才培養支持、人才創新獎勵等條款,從政策層面給予創新創業人才激勵與保障。推出“人才綠卡”制度,分批次發放人才綠卡,與市內13家企業、機構構建“人才綠卡服務聯盟”,提供政務、教育、醫療、金融等全方位服務,讓人才在東興安心創業、舒心生活。

“我們始終致力於為人才提供‘小而美’的貼心服務,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創業支持,都希望人才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感受到東興引才育才的誠意與溫度。”東興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石玉瓊表示。

數字浪潮奔涌,人才引領未來。從項目引才到平台聚智再到政策護航,東興市這套“組合拳”,讓人才“第一資源”更好賦能產業發展“第一要務”,為沿邊地區產業升級注入了新動能,書寫著人工智能時代沿邊開發開放的新篇章。(劉麗華)

(責編:李敏軍、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