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行業

科技賦能書寫漁業新篇

——廣西現代漁業發展紀實

2025年11月04日09:44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在廣西明陽農場的智慧無人養殖工廠裡,水下攝像頭實時捕捉魚群動態,物聯網系統精准調控水溫與溶氧量,劉少軍院士團隊研發的優良品種在循環水體中自在生長﹔東興市自動化養殖車間內,YOLO視覺神經網絡自動識別對蝦生長狀態,總控大廳的屏幕上跳動著全國首個香港牡蠣國審新品種“桂蚝1號”的養殖數據——這就是院士專家與廣西漁業深度融合、攜手前行科技興漁的生動圖景。

隨著11月4日—8日“智匯八桂·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院士專家廣西行”活動的到來,八桂大地正掀起新一輪智慧漁業創新熱潮,相關成果還將亮相2025智慧農業博覽會與廣西國際農業博覽會,全方位展現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

明陽農場現代設施漁業創新示范中心(鄧蕾雅 攝)

明陽農場現代設施漁業創新示范中心。鄧蕾雅攝

院士領航:為產業升級注入“最強大腦”

廣西漁業的跨越式發展,始於一場“智力引進”的精准布局。面對傳統養殖模式粗放、品種單一、效益不高的瓶頸,廣西主動對接國內頂尖科研力量,搭建起“院士+專家+基地”的協同創新平台,讓“最強大腦”扎根漁鄉一線。

中國工程院劉少軍院士帶著魚類遺傳育種的前沿成果而來,聯合廣西國控集團以明陽農場為藍本,打造集水體監控、精准投喂、病害預警、尾水處理於一體的智慧無人養殖工廠,推動“良種+良養+良銷”模式落地生根。如今,這裡的經濟魚類通過全生命周期智能調控,養殖污染大幅降低,魚肉品質和產出效能顯著提升,成為智慧漁場建設的全國標杆。

此外,還有一批頂尖學者,也紛紛帶著技術、帶著方案扎根廣西。他們主導的漁業智能化裝備開發、湖庫生態養護模式創新、大水面養殖容量智慧模型構建等成果,已在全區105萬畝大水面生態漁業中廣泛應用,實現了“以水養魚,以漁淨水,以漁控藻”的生態與經濟雙贏。

技術攻堅:讓智慧養殖走進“尋常漁戶”

“以前養魚全靠經驗,半夜還要起來巡塘﹔現在有了智能系統,手機上就能看水質、控投喂,一個人能管以前十個人的活!”龍州縣北部灣現代漁業養殖示范園的養殖戶黃師傅,指著手機裡的智慧養殖平台感慨。這個由廣西農投桂漁投資有限公司建設的示范園,採用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系統,融合5G、物聯網與AI大數據分析,實現了水溫、pH值、溶解氧等參數的實時監控與智能調控。

技術創新的終極目標,是讓漁民享受到科技紅利。在東興市紅樹林農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自主研發的全自動投喂機投料誤差小於1%,水下監控攝像頭24小時捕捉對蝦生長動態,YOLO視覺神經網絡實現病害早期預警,讓南美白對蝦養殖成活率從70%提升至90%。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形成了“養殖產出+系統出售+技術輸出”的模式,將20余項國家專利轉化為可復制的養殖方案,帶動周邊養殖戶走上智能化轉型之路。

為破解丘陵多、平地少的地形,廣西大力推行“上山陸基、下田種養”模式。在桂平、三江等6縣(市),50個陸基圓池與2200畝改造稻田相映成趣,形成了稻魚、稻蝦、稻螺等特色種養模式。其中,稻螺種養面積佔全國70%,助推柳州螺螄粉產業升級﹔百色黑鯉新品系的培育,讓稻田養殖逃逸損失降低10%,生長速度提升15%以上。

截至2024年,廣西已建成陸基循環水養殖圓池3.3萬個,數量規模全國第一﹔813個工廠化養殖車間、41.5萬畝標准化改造池塘星羅棋布,設施漁業產量佔比超65%,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2個“人工智能+智慧漁業”試點基地的建成,讓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0%,運營成本降低10%,科技正以最直觀的方式改變著八桂漁鄉的生產面貌。

開放共贏:繪就漁業發展“未來藍圖”

廣西漁業的智慧轉型,不僅惠及本土,更借助“一帶一路”東風,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依托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廣西積極推動漁業技術、苗種、產品“走出去”。2025年5月舉辦的桂越人工智能+漁業專題研修班,吸引越南三省廳級官員參訓,通過院士專家授課、基地考察、專題研討,讓廣西智慧漁業成果得到國際認可。目前,羅非魚精深加工產品佔比從15%提升至28%,附加值提高2倍以上,產品不僅暢銷粵港澳大灣區,更通過西南運輸大通道銷往西南市場。

人才培育是產業發展的根本。為落實桂建芳院士關於加強水產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廣西近年來選派漁業領域科技人員赴國內頂尖科研院所訪學深造,通過“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起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在院士專家的“傳幫帶”下,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重點研發項目等多個課題,科研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從內陸池塘到蔚藍海洋,從傳統養殖到智慧轉型,院士智慧與八桂大地的深度融合,正讓廣西漁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穩。2024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達387萬噸,位居全國第8、西部地區第1。智慧漁業、設施漁業不僅成為廣西農業經濟的增長極,更成為帶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共富產業”。

未來,這裡將繼續以科技為帆、以創新為槳,書寫更多“漁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篇章。(鄧蕾雅 樂波靈)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