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市縣

隆林:“四微”塑新景 融合促振興

2025年11月04日17:16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隆林各族自治縣被譽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與農業資源豐富。然而,受資源分散、開發不足、品牌影響力弱等條件限制,當地文旅產業發展長期緩慢。2025年,隆林投入粵桂協作資金360萬元,聯合村上文旅等平台企業,系統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全面實施以“微景觀、微改造、微業態、微運營”為核心的“四微行動”。項目同步推進人才培訓、產業地圖繪制和旅游導覽體系建設,推動資源“連點成帶、串珠成片”,走出一條以“小切口、輕投入、微改造”為特色的農文旅融合新路徑。

微景觀:文化塑IP 場景聚人氣

以文化IP打造為突破,推動從“賣風景”到“賣文化”轉型。德峨鎮保上村阿搞屯深挖彝族文化符號,打造“阿搞營地”,將火把節等非遺元素場景化呈現,串聯周邊資源形成民族風情示范帶。今年7月改造后的首個火把節吸引超萬人參與,直播助推“出圈”,深圳游客李先生感慨:“第一次見到如此宏大又原生態的民俗活動,文化IP與自然風光深度融合,非常震撼!”

革步鄉作騰村充分依托萬峰湖庫灣資源與深厚的壯族文化底蘊,引入移動咖啡車、兒童游樂、網紅打卡裝置等休閑業態,打造集路亞運動、濱水休閑與民俗體驗於一體的庫灣休閑示范帶。當地村民韋大姐欣喜地表示:“現在來釣魚、游玩的客人越來越多,我家開的農家樂和民宿都供不應求了。”

微改造:輕量煥新 串珠成鏈

堅持“以舊塑新、變廢為寶”,以輕量介入激活閑置資源,實現鄉村有機更新。

者保鄉將閑置的糧食生產服務中心辦公樓,改造為集農耕文化展示、農事研學與游客服務於一體的綜合空間,面向千畝梯田建設觀景平台,串聯周邊村屯與特色農業資源,形成覆蓋“種植—體驗—觀光—民宿—研學”的稻作文化全產業鏈示范帶。在9月於此舉辦的農民豐收節活動中,游客陳先生贊嘆:“同心廣場上鮮明的稻作文化符號與活動氛圍相得益彰,讓人沉浸其中。”

新州鎮冷水屯則以“鄉土記憶”為脈絡,改造廢棄的冷水小學校舍,保留原有風貌,通過牆繪與老物件陳列,將“舊學堂”轉化為“新鄉愁”。同步完善冷水瀑布區域的露營觀景設施,提升整體游覽體驗。參與改造的村民王大叔感慨:“看著老學校變了樣,不僅好看,還能吸引這麼多游客,我們心裡特別高興。”

此外,項目還統一視覺標識系統,靈活嵌入模塊化、可移動的休閑業態,在最小干預下實現品牌形象與游客體驗的雙重升級。

微業態:體驗升級 價值增值

聚焦消費轉化,將文化IP與資源轉化為特色賣點。者保鄉開發“農事研學”產品,阿搞營地融合高山哈密瓜產業與彝族非遺,設計採摘、篝火晚會等項目,推動農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平台企業引入移動咖啡車、特色露營等新興業態,打造社交傳播場景。

經營梯田咖啡館的返鄉青年小陸說:“借助研學和露營人流,既實現了創業夢,又能帶動鄉親賣土特產。”年輕群體打卡熱潮帶動產業升級,讓游客“留下來、願消費”。

微運營:數字賦能 人才造血

以數字營銷與人才培育構建可持續運營體系。依托相關平台培訓,本土人才學習短視頻、直播技能,聯動達人主播構建傳播矩陣,上線數字化運營體系。投入52萬元粵桂協作資金開展人才培訓,培育122名本土骨干,推行“鄉村CEO”模式。

德峨鎮保上村黨支部書記朱金紅說:“通過培訓學會了數字工具和短視頻拍攝,運用到阿搞屯運營引流中,如今游客也明顯增多。”本土主理人主導運營,形成“外部引流+內生造血”的良性循環。

聯農帶農:增收共富 成果共享

“四微行動”在美化鄉村的同時,更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有力引擎。項目建設期間吸納村民參與施工,拓寬就業渠道﹔建成后通過土地流轉、設施租賃、農家樂、民宿等多種方式,持續促進本地就業與創業。目前,4個示范點已創造120個穩定崗位,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超過1.5萬元。

者保鄉果農黃大哥分享:“以前種的金粉蕉總愁賣不出去,現在游客來了直接採摘,還能通過直播帶貨,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隨著游客增多,瓜果採摘等農事體驗項目被激活,進一步拉動農產品銷售。四條特色產業帶帶動沿線農產品銷售增收逾200萬元,形成“以旅促農、以農強旅”的良性循環,讓融合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廣大鄉民。

從IP引領的“微景觀”到系統推進的“微改造”,從賣點鮮明的“微業態”到數字賦能的“微運營”,隆林通過“四微行動”構建起環環相扣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體系。粵桂協作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更搭建起平台對接與理念導入的橋梁。隨著四大特色帶持續深化,隆林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品牌之路,吸引更多游客,惠及更多鄉民。(莫雅雯 付慧芳)

(責編:張芳、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