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田東縣朔晚村:黨建引領聚合力 產業鋪就致富路

2025年11月03日18:15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廣西田東縣義圩鎮朔晚村地處三縣交界,人員往來復雜,社會治理一度面臨挑戰。然而,近年來,在鎮黨委的領導和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全村上下凝心聚力、實干擔當,逐步將朔晚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近日,朔晚村黨總支部書記李敏分享了該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實踐與體會。

建強組織堡壘,筑牢振興根基

朔晚村曾是七裡山區農民革命運動的核心區,擁有深厚的紅色底蘊。然而,幾年前,村黨組織渙散、人心不齊,制約了村庄發展。李敏接任村支書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實黨建工作,讓黨旗在每一個屯飄揚起來。

2022年,朔晚村優化成立了8個屯級黨支部,真正實現“支部建在屯上”,推動黨員作用發揮在一線。

有了堅強的組織保障,村級活動陣地也得到改善。2023年,經黨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巴查屯幼兒園的閑置教室被改造為屯級黨群議事中心,成為黨員群眾議事的“家”。這也是義圩鎮首個屯級黨群議事中心。黨員陸慶首表示:“支部建在屯上,議事有了地方,我們干事更有底氣了。”如今,“有事找支部”已成為朔晚村群眾的普遍共識。

發展特色產業,激活村集體經濟

組織強了,人心齊了,如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成為接下來的關鍵。面對勞動力外流、土地閑置等問題,村“兩委”決定在穩固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2022年,李敏積極動員晚屯群眾擴大糖料蔗種植120畝,並申請落實銜接資金200萬元,建設水果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村裡與鮮友公司合作,發展黃皮果蔗訂單農業,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由企業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保底收購。

然而,土地流轉和產業管護資金仍然緊缺。為解決這一難題,李敏帶領村干部以個人名義擔保,由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向桂林銀行貸款60萬元。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李敏說:“那段時間整夜睡不著,但為了全村發展,這個責任必須扛。”如今,這片120畝的甘蔗園年產量達200余噸,年產值近3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三年突破30萬元。

此外,朔晚村還依托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裡刺繡”,發展庭院經濟。通過舉辦技藝培訓班、對接電商平台,去年帶動150多戶家庭參與,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推動治理創新,共建美麗家園

人居環境整治是朔晚村變化最為顯著的領域之一。在巴查屯示范創建過程中,村民自治不斷深化,形成了“你讓、我讓、大家讓”的良好氛圍。

環湖步道建設是其中的典型事例。工程建設需拆除佔道建筑,首當其沖的是村民何勝好家剛修好的陽台。李敏上門溝通時,何勝好主動表示:“支書,你別為難,這陽台是不是正好擋在這兒?拆!”第二天,他便自掏近7000元拆除了三根承重柱。

這一舉動產生了連鎖反應。在縣城打工的何添才從家族微信群看到照片后,專門請假回家,親手拆除了建在步道線上的廚房和地梁。他笑著說:“作為革命后代我不能落后,村子要變美,我這點犧牲算不了什麼。”

這些故事激發了全村共建共享的熱情。李敏及時總結巴查屯經驗,並在全村推廣,推動建立“一委兩會”機制,完善村規民約,創新推行積分制管理,讓群眾從“看著干”變為“主動干”。如今,走進每個屯,都能看到村民自發整治環境的身影。

培育文明鄉風,提升鄉村內涵

村庄變美了,生活變好了,朔晚村更加注重鄉風文明建設。李敏帶領村“兩委”班子,把培育文明鄉風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

村裡從修訂村規民約入手,組織各屯召開群眾大會,把群眾關心的問題納入村規民約,並帶頭執行、監督。去年,有一戶村民計劃大操大辦喜事,李敏兩次上門耐心溝通,最終說服其簡辦婚禮,省下的三萬元捐給了村養老食堂。此事在村裡引起強烈反響,簡辦紅白事逐漸成為新風尚。

2023年,朔晚村開展了“最美家庭”“最美媳婦”等系列評選活動。李敏深入各屯了解情況,確保評選公平公正。評選結束后,村裡還制作了“笑臉牆”,讓先進典型的事跡家喻戶曉。如今,村民茶余飯后談論的是誰家被評為“最美”、誰家做了好事,形成了“當先進光榮、學典型提升”的濃厚氛圍。

通過持續努力,朔晚村的鄉風民風煥然一新,村民比的是誰家更干淨、更和睦、對村裡貢獻更大。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已成為朔晚村最動人的風景。

如今的朔晚村,已從曾經的“治理難點”轉變為“示范樣板”,先后獲評自治區“四星級農村黨組織”“產業興旺紅旗村”。李敏表示,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跑,她將繼續團結帶領朔晚村干部群眾,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讓朔晚村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張家權)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