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右江區汪甸瑤族鄉:
以“六共”工作法答好民族團結進步答卷
“以前村裡路不好走,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和鄰居一起在蔬菜基地干活,閑了還能去‘莎寶課堂’學繡瑤繡,這樣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百色市右江區汪甸瑤族鄉偉陽村村民鄧明車笑著說。
近年來,百色市右江區汪甸瑤族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治共享”工作思路,將“六共”工作法轉化為各族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效,用心用情用力織密民族團結紐帶、夯實民族團結根基、守護民族團結和諧,向各族群眾交出一份成色足、溫度高的民族團結進步答卷。
共居共學,織密民族團結“同心紐帶”
“汪甸美來汪甸俏,踏歌起舞齊歡笑,縱情歌唱咱汪甸,瑤鄉人民笑開顏……”在“少數民族語言情景黨課走進瑤鄉”活動現場,清脆的瑤話快板、悠揚的民族說唱久久回蕩,成為鄉黨委厚植民族團結理念的生動注腳。
為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鄉黨委持續深化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教育,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巡回宣講等載體,累計開展宣講100余場次,將民族團結故事送到田間地頭、傳入群眾耳中,讓“各民族一家親”理念融入日常、浸潤人心。創新打造“莎寶課堂”,整合村第一書記、黨員志願者、返鄉大學生組建師資隊伍,開設“汪甸烏達”非遺制作、瑤族山歌傳唱、安全教育、家風家教、書法繪畫等特色課程,累計下沉各村教學72場、服務900余人,既解決假期孩子“看護難”問題,更讓古老瑤文化在青春活力中煥發新生。每逢“三月三”“屋敢節”“跳盤王”等民族傳統節日,鄉黨委如期舉辦民俗活動,吸引超2萬人次各族群眾參與,在歡聲笑語中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共事共樂,夯實民族團結“發展根基”
“在蔬菜基地打工,每月能掙3000多,還能照顧家裡老人!”村民黃秀蘭的話語,道出了汪甸瑤族鄉以產業發展凝聚民族合力的扎實成效。
鄉黨委錨定“共同致富”目標,從基礎建設到產業培育持續發力,累計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0公裡,修建灌溉渠道10公裡,實施飲水安全提升工程8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000余盞,讓基礎設施建設“紅利”覆蓋超3萬各族群眾。緊扣“一村一品”思路,推動特色產業多點開花,建成“千畝蔬菜基地”“雙萬畝八角砂仁示范園”,培育“莎寶瑤繡”“瑤鄉卡班鴨”“林下養雞”等特色品牌,創辦“莎寶瑤繡工坊”開發瑤繡服飾、手辦、烏達等系列產品,讓各族群眾在“一起干活、一起致富”中增強歸屬感。搭建“產業需求—技能培訓—崗位輸送”銜接橋梁,累計舉辦農業技術、電商直播等技能培訓班79場,培訓超8000人次,每年點對點輸送農民工超200人、扶持返鄉創業92人,助力各族群眾憑技能就業、靠實干增收,在共同富裕路上穩步前行。
共治共享,守護民族團結“和諧家園”
“村裡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矛盾糾紛有人幫著調解,住著踏實又安心!”村民楊玉宇的真切感受,正是鄉黨委以“共治共享”守護民族團結和諧局面的生動寫照。
鄉黨委推動“黨支部+網格員+民族代表”治理模式全覆蓋,科學劃分178個網格、選配178名網格員,常態化開展政策宣傳、隱患排查,將治理觸角延伸至群眾家門口。針對民族地區矛盾特點,創新設立“民族矛盾調解室”,由瑤族老黨員、鄉賢組成調解隊,用“鄉音”解“鄉憂”,成功化解各類糾紛58起。組織各族群眾成立13支“聯防聯控志願隊”,累計參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應急任務100余次,形成“干群同心、各族攜手”的平安共建格局。開通“民族服務綠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詢、事務代辦等服務220余次,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平安共守護”,為民族團結筑牢和諧屏障。(施展 孫彬文)
來源:百色市右江區汪甸瑤族鄉黨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