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天讓3萬余名鄉村學生告別冷餐
平桂區“五個一批”模式打通營養午餐“最后一公裡”

這個學期,對於廣西賀州市平桂區35415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午餐時間變得格外值得期待。他們告別了過去“牛奶+面包”的冷餐模式,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熱氣騰騰的營養午餐。據平桂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克春介紹,這一改變,源自該區在今年暑期開展的為期58天的“冷轉熱”集中攻堅行動。
學生正在教室吃營養午餐。
從“冷”到“熱”,不僅是一頓飯的溫度
過去,由於部分學校食堂缺失或設施陳舊,不少鄉村學生的午餐只能依靠“牛奶+面包”的冷餐模式解決。長期食用冷餐,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感受,更關乎他們的健康成長。
為此,平桂區將學生營養餐“冷轉熱”列為重點民生工程,立下“軍令狀”,要在秋季開學前實現全區118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熱食供應全覆蓋。時間緊、任務重,全區上下迅速行動,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構建起嚴密的“五級責任體系”,統籌資源、優化流程,開辟綠色通道,打響了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民生攻堅戰。
“五個一批”,精准破解供餐難題
面對各校基礎條件差異大的現實,平桂區沒有“一刀切”,而是創新推行“五個一批”分類解決方案,精准施策,有效破解了難題。
新建一批,實現“從無到有”。針對5所完全沒有食堂的學校,投入專項資金新建食堂,徹底補齊短板。
改造一批,實現“從有到優”。對29所設施老舊的食堂進行標准化改造,添置熱廚設備,提升供餐能力。
輻射一批,實現資源共享。依托中心校的食堂,為43個位置偏遠、規模較小的教學點統一配送熱餐,既保証了餐品質量,又節約了成本。
代煮一批,靈活過渡保障。對於1所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創新地由教師家屬代為煮制,確保學生開學就能吃上熱飯,不落一人。
撤並一批,優化資源配置。穩妥撤並了9所規模過小、位置偏遠、改造難度極大的教學點,統籌安排學生入學,保障了每一位學生的就餐權益和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老師幫學生裝營養午餐。
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暖意
開學后,變化實實在在發生了。孩子們坐在教室裡,捧著熱氣騰騰的飯菜,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羊頭鎮中心校校長徐轉養感慨:“看到孩子們能吃上熱乎的午餐,我們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這不僅是胃暖了,更是心暖了。”
為確保這口“熱乎氣”能持續、安全地送到每個孩子手中,平桂區嚴把採購、安全、資金“三關”,市場監管、教育等部門全程介入指導和監管。同時,運用數據分析優化送餐路線,使用專業保溫設備,並建立反饋機制,持續優化服務,推動學生營養餐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安全”轉型升級。
58天,“平桂速度”書寫民生答卷
58天的集中攻堅,凝聚的是為民服務的初心,展現的是高效務實的“平桂速度”。通過高位推動、精准施策、嚴格管理和強化執行,平桂區將一項看似艱巨的任務,變成了3萬多名學生及其家庭觸手可及的幸福感。
“這場‘冷轉熱’的攻堅,不僅是一頓飯的溫度升級,更是一項民生工程的深度、速度和力度的生動體現。”平桂區分管教育副區長王菊輝說,只要心系群眾,敢於創新,就沒有攻不克的難關。(陶勝平、韋曉霞)
來源:平桂區教育局 平桂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