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鄉村應急救護“最后一公裡”
全州:為140名駐村工作隊員發放“急救技能証”

“按壓深度5-6厘米,頻率每分鐘100-120次,注意掌根不能離開胸部!”近日,在全州縣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縣紅十字會的老師正在手把手指導駐村工作隊員進行心肺復蘇實操練習。通過“理論+實操”的沉浸式教學,140名駐村工作隊員系統掌握了應急救護核心技能,並全部通過考核,獲得心肺復蘇(CPR+AED)技能証書。這是全州縣委組織部聯合縣紅十字會開展的應急救護持証培訓,旨在強化駐村工作隊員應急處置能力,筑牢鄉村安全防線。
聚焦鄉村應急短板,精准賦能駐村力量
“村裡老年人多,去年有位老人突發心梗,因救援不及時不幸離世。”談及農村應急現狀,蕉江瑤族鄉大拱橋村駐村隊員曾君深感痛心。作為農業大縣,全州部分村落位置偏遠、醫療資源薄弱,群眾在面對心梗、中風及自然災害時,往往因缺乏急救知識錯失黃金救援時間。
“駐村工作隊員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先鋒隊’,更是群眾身邊的‘第一響應人’。”全州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平說。本次培訓精准對接農村實際需求,通過持証培訓讓隊員從“政策宣傳員”轉型為“安全守護者”,切實打通農村應急救護“最后一公裡”。
實景實操強化技能,全員持証上崗
“判斷意識呼吸時,要呼喊並觀察胸廓起伏,時間不超過10秒﹔胸外按壓位置在兩乳頭連線中點,手臂要垂直於胸部……”培訓課堂上,紅十字專業師資團隊結合農村常見突發場景,用通俗語言講解心肺復蘇(CPR)、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核心內容,同時通過模擬人演示操作細節,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聽得懂、學得會”的實用技能。
針對農村老人、兒童較多的特點,老師重點講解不同人群氣道異物梗阻的識別方法,現場演示成人腹部沖擊法、嬰兒背部拍擊法,讓學員直觀掌握差異操作要點。“以前看別人做急救覺得簡單,自己上手才知道按壓深度、頻率都有講究。”才灣鎮七星村第一書記唐華艷在模擬人上反復練習,紅十字會老師則逐人糾正動作,直到她掌握規范要領。
實操環節採取“分組教學+一對一指導”模式,140名學員分為14個小組,在模擬人、AED模擬機上反復練習心肺復蘇流程、AED電極片粘貼等技能。“按壓時手腕要繃直,用上半身力量往下壓,這樣才不會累且力度夠。”紅十字會老師的細致指導,讓學員們快速突破操作難點。培訓結束后,所有學員通過理論考試和實操考核,均獲得縣紅十字會頒發的心肺復蘇(CPR+AED)技能証。
推動技能落地,構建長效應急機制
“拿到証書不是終點,而是服務群眾的起點。”全州縣委組織部在培訓中明確要求,駐村工作隊員要當好“三員”:一是“示范員”,回村后通過“村民會議+田間地頭”的方式,向村“兩委”干部、黨員群眾演示急救技能,帶動更多人參與應急學習。二是“排查員”,結合日常走訪排查老舊房屋、地質災害點、飲用水源等風險隱患,提前制定防范預案。三是“宣傳員”,用方言、順口溜等群眾易懂的方式,普及心梗預防、災害避險等知識,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們計劃在每個村培育3至5名‘急救骨干’,由駐村工作隊員牽頭組建村級應急小隊。”全州縣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張玲表示,將持續與縣委組織部深化合作,把“駐村工作隊員應急救護培訓”納入鄉村干部能力提升常態化課程,同時為有需求的村落配備AED設備,形成“培訓+設備+隊伍”的農村應急救護長效機制。
“以后遇到突發情況,我們也能頂得上去!”參訓隊員信心滿滿地說。此次培訓通過“組織部統籌+紅會教學+隊員實踐”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堅實的安全動能。(唐廣龍、王慧、伍盛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