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移風易俗“小切口” 撬動鄉風文明“大變革”

如今,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推進,簡約適度、文明節儉的新風尚在田林縣廣袤鄉村蔚然成風。該縣將移風易俗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創新機制、典型引領、文化浸潤等方式,有效遏制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一幅“面子”減負、“裡子”增效的鄉村治理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走進樂裡鎮新寧村,醒目位置公示著一份由村民共同商議制定的《村規民約》。這份“硬核”規定背后,是村裡成立的紅白理事會發揮的關鍵作用。理事會成員由老黨員、鄉賢能人組成,全程監督指導村民辦事流程,從場地布置到菜品數量,從儀式時長到禮金收取,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以前辦場婚禮少說花十幾萬,現在按標准來,不僅風氣好了,省下的錢用來發展產業,日子越過越踏實。”剛辦完新婚典禮的村民黃韋貴感慨。
“紅白事從新從簡”“為人情債減負”蔚然成風的背后,是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體現。各鄉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通過開展“抵制高價彩禮·倡導文明婚戀”主題宣講會,用本地方言編排快板、山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算好“經濟賬”“感情賬”“長遠賬”。該縣還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紅白理事會“關鍵少數”的帶動作用。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以實際行動踐行文明新風,各村紅白理事會積極履職,在村民籌備婚事時主動介入,引導群眾自覺選擇婚事新辦、喜事簡辦,樹立標杆效應。
在八渡瑤族鄉那拉村村民委員會會議室,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與22名新錄取大學學子齊聚一堂,舉辦溫馨集體升學禮。通過發放愛心助學金等環節,儀式為學子逐夢注入家鄉力量。該村自2018年開始連續7年舉辦集體升學儀式、愛心助學活動,累計資助100余名學子,部分畢業生反哺家鄉,回村接力資助新學子。
浪平鎮開設“道德講堂”,邀請金婚夫婦講述風雨同舟的故事﹔百樂鄉組建文藝隊,將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的事跡編成彩調劇巡回演出。這些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崇德向善的價值觀念悄然扎根。另外,該縣第一小學創新開展“一人一扇”特色教育,全校學生人手一把扇子,每天早晨和課間跳壯劇操﹔縣初級中學等學校開設壯劇台步、花扇舞等課程﹔平山中心校作為漢族學生為主的學校,也開辦了壯劇八音調舞蹈班。這種“從娃娃抓起”的傳承模式,既培養了壯劇接班人,又使青少年在藝術熏陶中潛移默化接受傳統美德教育。
“移風易俗不是簡單的‘一刀切’,而是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點。”田林縣文明辦主任龍升表示,下一步將在保護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推廣“線上+線下”宣傳模式,運用短視頻平台傳播文明理念,讓文明新風吹遍千家萬戶。(岳喜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