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民生是重要落腳點和關鍵發力點。如何加力民生保障,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濱州市市長李春田:
社會救助要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濱州入選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在濱州,“民生部門提項目、慈善組織募資金、愛心企業廣參與、專業機構搞服務、困難群眾得實惠”的慈善救助模式,促進了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高效聯動。實踐証明,隻有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才能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錨定更精准。要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納入監測范圍。濱州建立救助政策主動告知、對象主動發現、信息主動公開“三主動”工作機制,以政策的高效落實推動救助的優質供給。
聚焦高質量。要推動“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建設,以統籌救助資源、精准對接需求、增加服務供給、提升兜底質量為重點,為困難群眾提供照護服務、生活服務、關愛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推動可持續。要樹立更加積極的救助觀,增加發展型救助政策供給,因人施策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鼓勵、引導和支持更多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實現勞動自救。
(本報記者李蕊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馮丹:
人才培養要跟上時代發展需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突出就業優先政策導向,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要求高校構建與國家戰略需求相契合的精細化、高質量就業育人體系。
強化戰略引領,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要從“篩選型”向“成長型”轉變,人才培養要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要讓學生站到科技創新的最前沿、實踐創新的第一線,突出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著力培育新時代國家棟梁之材。
完善幫扶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進一步加強“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重視困難學生的就業相關數據,及時做好精准研判。針對學業困難的學生,建立健全幫扶長效機制,實施“一人一檔、一生一策”精准幫扶工程。
創新育人模式,提升就業質量內涵。人才培養要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要跟企業的需求相契合。全面推進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改革,有效整合學科和產業資源,讓科教、產教深度融合,依托平台構建培養聯合體。及時發現、跟蹤、定位潛能人才,因人實施國際聯培、企業聯培、交叉聯合培養等。
(本報記者吳君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
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夯實“三農”基礎,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良種良田良機良法配套,堅持穩面積、提單產、增品質、強科技,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探索代耕代種、代育代插、聯耕聯種、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擴大經營規模,持續加強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專業化。
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打造集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於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租金保底與利潤分紅相結合的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提升鄉村建設水平。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高文明鄉風建設水平,推進鄉村移風易俗,促進鄉村文化不斷繁榮。立足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平安法治鄉村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本報記者門杰偉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鳳山鎮峨嵋村黨總支書記李春燕:
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作為一名來自脫貧地區的村黨總支書記,同時也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深切體會到,脫貧攻堅勝利只是起點,如何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是重要的民生課題。
要全力打造產業造血“強引擎”,深度激發內生動力。積極實施特色產業提升行動不但關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關乎傳承與弘揚鄉村特色文化,有利於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鄉村品牌,增強鄉村發展后勁。
要推動“一村一品”向“一鎮一鏈”升級。“一村一品”雖聚焦單品特色,但發展受限。升級為“一鎮一鏈”有利於整合區域內分散資源,將上下游產業串聯,構建完整產業鏈,增強產業競爭力。建議財政增設脫貧地區農產品深加工專項,為產業發展注入資金活力,助力農產品實現更高附加值。
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拓展消費幫扶路徑。幫扶項目應優先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可以明確企業用工比例,並將其與獎補挂鉤,既能激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又可保障脫貧群眾穩定增收,讓脫貧成效更可持續。此外,還應建設縣域電商集配中心,整合物流資源,提升配送效率,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產業良性循環。
(本報記者祝佳祺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5年8月21日第18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