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校地攜手共繪非遺新圖景

2025年07月22日14:44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調研組參觀。廣西民族大學供圖
調研組參觀。廣西民族大學供圖

為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升級新路徑,近日,廣西民族大學駐村工作隊及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師生赴東蘭縣傳統壯錦民族服飾工藝品有限公司開展專題調研,通過政校企協同機制,推動壯錦文化活態傳承與市場創新。

深入調研:探尋壯錦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東蘭縣傳統壯錦民族服飾工藝品有限公司是當地民族文化產業的標杆企業,主營傳統壯錦、民族服飾、繡球、銅鼓等特色手工藝品。在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公司建成3700平方米的綜合基地,涵蓋生產車間、產品展廳與非遺培訓中心,形成“生產+展示+傳承”的完整產業鏈,現有員工280人,產品遠銷廣西各地及東南亞市場。

調研組深入生產一線,詳細了解壯錦織造技藝與市場現狀。公司總經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韋玉榮介紹了企業發展歷程及工藝特點,並就“壯錦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文創產品開發”等議題展開交流。駐村工作隊隊長朱洪潤表示,此次調研是“政校資源整合、校企優勢互補”的生動實踐,旨在將高校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相結合,助力非遺可持續發展。

校地合作:探索非遺人才培養新模式

座談會上,政校企三方圍繞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展開深入探討。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立足學科優勢,提出“非遺研學課程開發”“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實踐教育教學基地”等舉措,旨在培養兼具文化闡釋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面對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如何提升壯錦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民社學院團隊建議,在保持傳統工藝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元素,開發符合當代審美的文創產品,拓展電商銷售渠道,增強品牌影響力。東蘭縣工商聯代表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持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壯錦產業轉型升級。

此次調研活動是廣西民族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生動實踐。通過校地合作、產教融合,不僅為壯錦技藝的傳承創新開辟了新路徑,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支撐。(覃彩虹 喻思琪)

產品展示區域。廣西民族大學供圖
產品展示區域。廣西民族大學供圖
(責編:許藎文、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