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柳州城職院為民族文化傳承注入新動能

2025年07月21日16:42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教師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掃描三江橫嶺鼓樓.jpg

教師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掃描三江橫嶺鼓樓。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供圖

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的鄉村振興館,觀眾隻需輕觸屏幕,侗族木構建筑的三維實景模型、360度影像、剖面圖、搭建過程立刻呈現在眼前,身臨其境地感受村寨的風貌。這是該校師生打造的數字化項目:“雲上民族村寨”VR 平台。平台將民族村寨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存,是柳州城職院數技融合的縮影。

在文化強國戰略深入推進的今天,民族地區文化傳承正面臨一場專業保護人才短缺、創新運營人才匱乏的“人才大考”。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探索的“數技融合﹒傳創一體”模式,正為這場“大考” 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構建“傳創一體”人才培育體系

面對困境,柳州城職院精准發力,以“非遺商創專業群” 為支點,打造“數技融合﹒傳創一體”的特色模式,為民族文化傳承裝上“雙引擎”。

學校直擊“人才能力與產業需求脫節”的痛點,構建“傳承—創新—創業—振興”全鏈條培養框架。在這裡,學生不僅要學侗族木構建筑技藝、侗繡等傳統非遺,還要玩轉無人機建模、VR 數字技術,更要掌握市場營銷、電商直播等商業技能。

培養路徑分階段進階:大一側重非遺技藝傳承與數字技術基礎,通過《非遺概論》《數字工具應用》等平台課打牢根基﹔大二啟動“百遺傳創實訓”,跨專業組隊孵化項目——建筑專業學生用大數據建模還原侗寨風貌,電商專業學生為螺螄粉文化節做直播推廣,市場營銷專業則負責品牌策劃,讓文化從技藝學習真正走向產業賦能。

激活文化傳承全鏈條

要讓文化“活”起來,資源整合是關鍵。學校創新構建“3+3”資源體系,為傳承之路鋪就“快車道”。

在資源開發上,“數字採集—創新轉化—商業傳播”全周期發力:建筑設計專業用無人機航拍、三維掃描技術,為侗族木構建筑建立大數據平台,讓千年技藝“數字永生”﹔文創團隊深挖螺螄粉、三江侗茶等文化元素,開發出研學課程、文創產品,構建商業化資源庫﹔電商與營銷專業孵化的“橙汁研學”品牌,已成為柳州文旅新名片。

實踐平台同樣分層推進:國家級研學基地裡,學生帶游客體驗侗布制作﹔自治區級百遺傳創工坊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授藝﹔村級課堂則扎根村寨,把數字技術送到傳承人身邊。三級體系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向轉化。

師生團隊開展螺螄粉文化節在線直播。

師生團隊開展螺螄粉文化節在線直播。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供圖

奏響文化振興協奏曲

文化傳承不是“單打獨斗”。學校搭建“政行企校村”五位一體平台,讓政府政策、行業資源、企業資本、院校智力、鄉村文化形成合力。

跨專業聯動是特色亮點:“非遺商創群” 打破專業壁壘,組建“文化挖掘—創意研發—數字傳播”專項團隊。比如為程陽侗寨創4A景區時,建筑專業負責風貌修復設計,營銷專業策劃旅游線路,電商專業開展直播推廣,政企村提供資源支持,最終不僅助力侗寨成功升級,更推動湘黔貴傳統村落聯合申遺。這種“產業鏈”與“教育鏈”的深度融合,讓文化傳承有了可持續的動力源。

柳州模式的生動實踐

如今,“數技融合﹒傳創一體”模式已結出累累碩果。學校的非遺相關專業從1個擴展到5個,培養了970名復合型人才。學生團隊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斬獲14項一等獎,“侗布再造”項目將傳統面料轉化為高端時裝材料,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三江侗茶研學課程體系,4年間助當地茶企年均增收超1289萬元。

數字化成果也在全國輻射:侗族木構、侗繡等6個非遺大數據平台,成為10余所院校的教學資源﹔“雲上民族村寨”VR平台,既讓學生直觀學習傳統建筑,又成為旅游推廣利器。在媒體持續關注下,“柳州范式”正從區域實踐成長為全國可復制的文化傳承樣本。

從非遺斷層到活態傳承,從人才短缺到產業振興,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用“數技融合”破解傳承難題,以“傳創一體”激活文化價值。這不僅為柳州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更構建了職業教育賦能文化強國建設的鮮活范例——當傳統技藝遇上數字技術,當文化傳承嫁接商業創新,民族文化的傳承之路必將越走越寬。(魏國建 張存立)

(責編:王勇、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