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青春榫卯筑夢 侗鄉薪火相傳

——廣西農職大學子暑期實踐助力侗寨振興與人才在地化培養

2025年07月21日15:44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召開座談會
召開座談會

夕陽熔金,為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古老的木樓群披上霞衣。半山腰處,一座嶄新的侗族木構觀景台靜靜矗立,俯瞰著這片充滿民族風情的土地。這座凝結著傳統智慧與青春創造力的地標,正是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城鄉建設學院 “藝起·行侗”中華文化傳承實踐團15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子的心血之作。7月14日至18日,在三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深入侗鄉腹地,以侗族木構技藝為紐帶,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生動詮釋了青年力量賦能鄉土、在地化人才培育的可行路徑。

本次實踐活動精心設計了“啟蒙-筑基-實踐-傳承”四步走的閉環路徑。啟程前,指導老師在校內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啟蒙”,點燃了學生對侗族木構技藝的濃厚興趣。隨后,實踐團直抵三江楊恆金侗族木構建筑博物館進行深度“筑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恆金師傅與其三子楊雲酉師傅手持工具,向圍攏的學生們細致剖析侗族木構“柱不倒、牆不塌”的千年奧秘。一榫一卯間蘊含的天人合一營造哲學,一梁一柱中訴說的侗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讓學子們深受震撼。王同學感嘆:“不用一釘一鉚,卻穩固千年,這是真正的文化瑰寶!”

從“聽懂”到“動手”,是跨越認知的關鍵一躍。在楊恆金父子手把手的指導下,實踐團將課堂搬至博物館對面的半山腰。選址於此,正是為了讓青年建造者時刻感受腳下土地的脈動與肩上傳承的使命。抬梁、穿枋、安椽……同學們分組協作,汗水浸透衣衫,卻無人言退。每一次榫卯的精准咬合,都伴隨著小小的歡呼。唐同學抹去額頭的汗水,指著夕陽下的寨子感慨:“親手搭建時,才真正明白書上說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當榫卯扣緊的‘咔嗒’聲響起,仿佛聽見了侗寨歷史的回響,也感受到了我們為鄉村增添新景的責任。”短短兩日,凝聚著傳統匠心與青春創造力的木構觀景台拔地而起,成為俯瞰侗寨風光的新窗口,更是學子們獻給這片土地、助力鄉村文旅發展的深情禮物。

技藝的傳承,唯有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長。7月17日,實踐團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學徒”——廣西宜州某幼兒園的孩子們。剛剛完成“大工程”的大學生們化身耐心的小老師,引導孩子們認識構件、嘗試拼裝簡易木構模型。一雙雙小手在大手的引導下,將小巧的榫頭與卯眼對接成功時,純真的笑容如花綻放。“哥哥姐姐教我打造的小房子,不用釘子也能站起來!”孩子興奮的童言稚語,讓實踐團潘同學心頭一熱:“我們搭建的不只是觀景台,更是播撒給未來的種子。當他們長大,或許會記得今天木頭的香氣和拼接的快樂。”

此次“藝起·行侗”實踐,是青年大學生深度參與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生動樣本。它不僅深化了學子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認同,更將專業技能轉化為服務鄉土的切實行動。那座矗立於半山的觀景台,是助力鄉村文旅振興的可見成果﹔而學子們心中扎根的文化自信、建設熱忱,以及為侗鄉孩子們點燃的興趣火種,則是更深沉、更具生命力的貢獻,為侗族木構技藝的在地化、活態化傳承注入了新鮮的青春血液。

楊恆金師傅撫摸著學生們親手搭建的觀景台欄杆,眼中滿是欣慰:“木構技藝的生命力,正需要這樣的青春力量來延續。看到大學生們如此投入,能把技藝帶進來、傳下去,我們這些老匠人心裡就踏實了。”青年學子以智慧與汗水為針,以傳統技藝為線,在廣袤鄉野間編織著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每一次榫卯的精准叩擊,都是青春對千年文脈的鏗鏘回應﹔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木構新作,都在為鄉土中國的人才振興與文化自信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藝起·行侗”,行的是傳承之路,筑的是振興之夢。

項俊華、吳廣、黃政鋒 攝影報道

同學們分工合作打造觀景台
同學們分工合作打造觀景台
打造好的侗族木構觀景台
打造好的侗族木構觀景台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