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縣《文明鄉風我先行》系列報道(六)
凌雲縣沙裡瑤族鄉打好文明新風“三張牌”

近年來,廣西百色市凌雲縣以移風易俗為抓手,通過黨建引領、機制創新、典型示范、文化賦能等多維度舉措,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深走實。凌雲縣推出《文明鄉風我先行》系列報道,記錄全縣各級各部門移風易俗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新辦法新舉措新效果,為其他地區提供極具價值的經驗借鑒,共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朝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近年來,凌雲縣沙裡瑤族鄉把移風易俗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以黨建為引領、文化為紐帶、治理為抓手,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改革向縱深發展,引導群眾自覺破除陳規陋習的新路子。
弄塘村倡議協商會。余桉任攝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打好“制度牌”。將移風易俗內容融入黨員教育,充分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進行宣傳教育,以黨員干部為先鋒,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薄養厚葬、人居環境臟亂差等陳規陋習發起挑戰,引導各族群眾摒棄舊俗,樹立新風。鄉黨委政府持續完善工作機制,制定《關於推進移風易俗婚喪事簡辦制度》,成立鄉移風易俗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移風易俗工作。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的議事章程,推廣運用清單制、積分制等創新做法。使村規民約與時俱進、貼近群眾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群眾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通過廣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小事不辦”的新理念,不斷規范廣大干部群眾的日常行為,移風易俗工作逐步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
“歌唱三月三 美麗沙裡鄉”移風易俗山歌對唱。劉宗升攝
閣樓村移風易俗活動。牙宏威攝
以文化浸潤為宗旨,打好“宣傳牌”。依托1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大力弘揚“文化建村、文明興村”的建設理念,讓先進的理念佔領農村文化宣傳陣地。充分利用廣播喇叭、宣傳欄、宣傳冊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重點宣傳《沙裡瑤族鄉移風易俗倡議書》。全鄉組建7支“雙語志願服務隊”,以“本土方言+普通話”雙語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深入村屯、田間地頭,以壩院會、火塘會、板凳會等形式,將移風易俗的“大道理”轉化為村民聽得懂的“家常話”。2024年以來,累計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20余次,發放倡議書4000余份,覆蓋群眾6000余人次,推進文明新風深入民心。並將移風易俗、文明習慣培育等政策融入文藝創作,創作了山歌《抵制高價彩禮》《簡單操辦認真學》《家風家教樹正風》等作品20余件,開展文藝活動10場,惠及群眾1萬余人次。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發揮能人繪制移風易俗主題牆畫,打造“文明地標”,把“硬宣傳”變為“軟植入”。打造“一村一品牌”的移風易俗陣地,果卜村“打藍靛”非遺基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文明結合,引導群眾通過藍靛種植和服飾制作實現增收。利用“廣西三月三”、端午節等傳統節慶,通過“同心織錦”技藝展演、孝老敬親儀式等形式,將移風易俗倡議融入民俗活動。
移風易俗制度上牆。余桉任攝
以治理創新為基礎,打好“治理牌”。建立“一約三會”自治組織管理體系,全鄉12個行政村均修訂村規民約,明確紅白事操辦標准、彩禮上限等內容。通過“紅黑榜”公示村民遵守情況,形成“村民自治、相互監督”的良好氛圍。在“四治融合”實踐中,堅持學習和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微網格”為依托,網格長化身成信息“收集員”、政策“宣傳員”、排查“安全員”、矛盾“調解員”,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政策宣傳等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努力把轄區群眾的鬧心事、煩心事化解在萌芽狀態。不斷強化“智治”支撐,結合應急廣播體系、“雪亮工程”等資源,構建“智治”體系,將智治手段嵌入基層治理體系,通過應急廣播定時播放移風易俗政策,利用智慧平台實時監控婚喪嫁娶情況,實現“線上+線下”雙軌監督。2024年以來,全鄉通過應急廣播開展移風易俗宣傳200余次,覆蓋群眾1.2萬人次。(牙宏威 劉宗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