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仙人灣社區蝶變記:老社區邁向全國文明單位的奮進之路

在防城港市港口區的老城區,有這樣一個社區——仙人灣社區。這裡常住戶眾多,外來人口佔比高,曾經面臨著北方“候鳥”老人多、家屬陪伴少,老舊小區多、活動場地少,無物業小區多、管理人員少,社會治理難點多,經費保障少的難題。而如今的仙人灣社區已煥然一新,成為了和諧融洽的宜居家園,處處洋溢著文明的氣息。
方寸間織就幸福網:從“活動荒地”到“15分鐘幸福圈”
2025年春節前,中行宿舍8樓的譚福海擰開新水管,清澈的自來水涌入熱水器。這個困擾300多戶居民多年的“水上不去”難題,在該社區協調政府、水務公司、業主三方出資后,終於在除夕前畫上句號。
“去年社區網格員敲了21次門,連我們樓頂隔熱層漏水都記在本子上。”譚福海的感慨,源於該社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繡花功夫”。仙人灣社區地處老城區,有1.3萬人,不少小區屬於無物業公司管理小區。幾年來,該社區經多方奔走,協調多部門推動了7個老舊小區用水“一戶一表”改造。
在仙人灣社區的龍港五礦小區,有一家防城港市首家“幸福鄰裡中心”,在這裡老人們可以參加聲樂、書法、舞蹈、手工等各種技能培訓活動,享受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幸福生活“出門可及”。68歲的陳阿姨可以每天跟著老年大學老師學智能手機攝影,鏡頭裡活動中心的牆上挂滿了居民通過學習自制的壯族繡球和瑤族刺繡。社區書記石麗波記得,三年前這裡還是堆滿雜物的“活動荒地”,如今棋牌室、四點半課堂、民族工藝坊織就“15分鐘幸福圈”,連北方“候鳥老人”都把這裡當作家。
紅馬甲織就睦鄰情:從“獨唱”到“千人大合唱”
每天清晨,“陽光大媽”隊長陳明都會挎著裝有血壓計的帆布包出門。自2018年這支由12名各族婦女組成的隊伍成立以來,她們累計解決獨居老人送餐、防溺水巡查等民生小事1300余件。67歲的禤叔背著工具箱隨叫隨到,萬捷帶著雙語宣傳單穿梭街巷,這些“紅馬甲”的故事被居民編成防城採茶戲。如今社區1550名志願者中,少數民族佔比達32%,他們在“三月三”包五色糯米飯,除夕夜為“候鳥老人”送上暖心宴,讓17個民族的1.3萬居民共享“鄰裡食堂”的煙火氣。
微治理激活文明細胞:從“問題清單”到“幸福賬單”
在仙人灣,每個網格員的手機裡都存著“民生地圖”:藍色標記是待修的路燈,紅色圓圈是需要加裝的充電樁。該社區創新的“敲門遍訪行動”,讓14個居民小組的急難愁盼變成“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願者接單”的閉環。楊超商住樓的電動車亂停放問題,在戶主委員會成立后,居民自籌資金劃設28個停車位﹔和德小區的“時間銀行”裡,照顧獨居老人的積分可兌換愛心超市的生活用品——這家2018年由該社區創辦的防城港市首家社區愛心超市,已通過“銷售利潤+積分兌換”雙向循環,幫扶300多戶困難家庭。
文明花開無閑時:從“節日熱鬧”到“日常浸潤”
端午節前,社區廣場飄著粽葉香,壯族阿婆教侗族姑娘包三角粽﹔重陽節當天,老年大學的書畫班為每位80歲以上老人送上“福”字。該社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24場“我們的節日”活動,在龍港小區的“家風長廊”,200多戶家庭的“傳家寶”照片講述著誠信、孝親的故事。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區未成年人活動室的“四點半課堂”,不僅解決雙職工子女托管難題,還孵化出12支青少年志願服務隊,最小的隊員年僅9歲。
從解決“水上不去”的民生小事,到編織“15分鐘文明圈”的系統工程,該社區把曾經的“四多四少”老城區,變成了活動場地多、志願服務活動多、鄰裡交流交往多、人居環境和諧多,居民素質指數高、社會滿意率高的“四多兩高”新社區,並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單位。
如今的仙人灣社區,每年24場“我們的節日”活動從不間斷,“幸福賬單”裡記著300多戶困難家庭的笑臉,12支青少年服務隊讓文明之光薪火相傳。(郭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