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縣市場監管局:以“石榴籽”精神融監管促團結

![]() |
工作人員在祝著節保障各族群眾的食品安全。大化縣市場監管局供圖 |
近年來,大化瑤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將民族工作深度融入市場監管全鏈條,通過“思想引領+服務賦能+監管護航+產業筑基”組合拳,推動各族群眾在市場發展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為縣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注入強勁市場監管動能。
思想鑄魂:讓團結之花在監管一線綻放
“每周一學”已成為該局干部職工的必修課。通過將《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政策納入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結合“市場監管大講堂”開展民族理論專題研討,干部職工維護民族團結的使命感顯著增強。在今年“3·15”活動現場,身著民族服飾的工作人員用漢語和瑤語雙語講解消費維權知識,引來各族群眾駐足聆聽。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該局累計開展民族團結主題宣講4場,發放雙語宣傳資料3000余份,在商超、農貿市場等場所布設LED宣傳標語200余處,實現政策宣傳“零距離”覆蓋。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我們不僅要做市場秩序的守護者,更要當民族團結的傳播者。”該局黨組書記在湘江戰役紀念館現場教學時強調。今年以來,該局組織120余名干部職工赴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通過重走紅軍路、聆聽老兵講黨史,讓各族黨員在革命精神洗禮中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服務聚力:打造民族經濟發展“加速引擎”
在大化政務服務中心“民族企業專窗”前,瑤族商戶藍女士通過“雲幫辦”系統僅用半個小時就完成了服裝店注冊。這是該局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2025年以來,該局為125家新辦企業贈送印章625枚,累計為市場主體節約成本2.8萬元。針對個體工商戶轉型難題,該局建立“一對一”指導機制,上半年成功助力11戶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新增市場主體814戶,全縣實有經營主體達21699戶,創歷史新高。
在都陽鎮,該局工作人員走村入戶開展年報“幫辦代辦”服務,手把手指導瑤族群眾填報數據。“以前覺得年報很難,現在干部上門教,幾分鐘就弄好了!”個體戶蒙先生的點贊背后,是該局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裡”的生動實踐。今年上半年,該局累計開展上門服務300余次,群眾滿意度達98%。不斷提升了各族人民的獲得感、滿意度,增強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監管護航:織密各族群眾權益“防護網”
“端午節前,執法人員把超市的粽子抽檢了個遍,我們買得放心!”大化鎮居民李阿姨的感慨,源於該局推行的“日常巡查+專項治理”雙軌監管模式。2025年上半年,該局針對校園周邊、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開展檢查200余次,在祝著節等民族節慶前排查食品安全隱患50處,以“鐵腕執法”守護各族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消費維權方面,12315熱線化身“民族團結連心橋”。今年5月,一起涉及壯族、瑤族兩方的買賣糾紛通過熱線快速調解,當事人當場達成和解。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局高效處置消費投訴舉報230件,辦結率90%,為消費者挽回損失5.98萬元。同時,該局聚焦民生領域開展“鐵拳行動”,檢查市場主體1700余戶次,查辦違法案件130件,案值達49.16萬元,罰沒款9.48萬元,有力震懾了市場亂象,維護各族人民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產業筑基:激活民族地區發展“新動能”
在大化貢川鄉,“大化七百弄雞”地理標志商標讓養殖戶韋大叔的銷路越來越廣。這得益於該局實施的“商標品牌+地理標志”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縣商標有效注冊量達1042件,發明專利66件,指導企業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500萬元,民族品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此外,5家企業通過綠色建材和綠色食品認証,帶動產品溢價30%以上。
“多虧了市場監管局牽線,我們拿到了5萬元貸款!”小微企業主黃女士的喜悅,源於該局開展的融資入戶走訪。今年以來,該局走訪排查經營戶393戶,深入企業召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4場,為200余家企業提供“証前指導”服務,助力1000余名各族群眾實現就業增收。從注冊登記到品牌培育,從質量提升到融資幫扶,市場監管服務如同“金鑰匙”,打開了民族地區產業振興的大門。
如今的大化,各族經營主體在市場監管的護航下協同發展,各族群眾在消費維權的保障中共享成果。大化縣市場監管局局長覃杰表示,將持續深化“民族團結+市場監管”實踐,讓監管效能轉化為民族團結的凝聚力,為譜寫新時代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市場監管力量。(劉江河)
![]() |
工作人員向各族群眾宣傳各項民族政策。大化縣市場監管局供圖 |
![]() |
工作人員在高考期間保障學生用餐安全。大化縣市場監管局供圖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