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
自治區財政廳突出“四向”發力持續優化政府採購營商環境

近年來,自治區財政廳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統籌運用政府採購政策工具,持續優化政府採購營商環境,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自治區財政廳獲得全國政府採購20周年慶典頒發的“優化政府採購營商環境先進單位”、中國政府採購報評選的“營商環境卓越獎”,連續三年獲得全國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即“832平台”)突出貢獻獎,並在全國“優化政府採購營商環境”經驗交流活動上作經驗發言。
一、用心服務,暢通政企溝通渠道
自治區財政廳圍繞企業需求主動靠前服務,著力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提升政企溝通和解決問題能效。一是傾聽心聲,回應關切。創新服務方式,召開“用心服務 共促發展”政府採購支持企業發展座談會,邀請15家民營和中小企業代表座談,介紹政府採購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全鏈條政策。組織政府採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工作座談會,與部分區直單位和企業代表座談,強化溝通、密切協作,以政府採購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4年底,全區33個脫貧縣入駐“832平台”供應商1388家,上架產品16515款。二是深入調研,助力發展。廳黨組成員及相關業務處室多次深入企業調研,高效辦結收集的77個服務實體經濟調研問題。選擇部分民營外資企業深入調研,傾聽心聲,助力發展。三是廣泛宣傳,暢通渠道。通過廣西政府採購網、微信公眾號、贈送制度匯編書籍等方式,宣傳政策措施與成效,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全部及時辦結標注“營商環境”12345工單43件,並暢通廳長信箱答復,為企業答疑解惑,收獲企業滿意認可。
二、靶向發力,加大惠企政策供給
針對調研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近年來,自治區財政廳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制定修訂一系列政府採購惠企政策,提升政策“集成效應”。2024年,出台《關於持續優化政府採購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惠企政策,打造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升級版。一是預留份額做“加法”,助力中小企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嚴格執行中小企業評審價格扣除優惠政策,將中小企業預留份額比例要求嵌入政府採購計劃報送及採購項目評審流程,確保預留份額政策落到實處。2024年政府採購授予中小企業合同金額700.67億元,佔比超八成。二是交易成本做“減法”,減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將投標(響應)保証金設置上限比例由2%降至1%,將履約保証金上限比例由10%下調至5%,其中對中小企業收取的履約保証金降至2%,減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三是支付提速做“乘法”,提高合同簽訂和資金支付速度。簽訂採購合同時間原則上不得晚於中標(成交)通知發放之日起25日,比全國性規定的30日再提速5日﹔要求加快支付採購資金,滿足支付條件的應及時支付﹔提高預付款支付比例,中小企業合同預付款比例原則上不低於合同金額的30%,不高於合同金額50%。四是融資難點做“除法”,祛除企業融資痛點。廣西作為第4個推廣“政採貸”融資模式的省份,積極推動金融機構開發“政採貸”信貸產品。2024年新增“政採貸”6.37億元,年末余額20.44億元,其中,中小企業余額佔比99.15%。深入推進電子保函運用,優化政府採購金融服務。2024年累計為中小微企業開具各類電子保函875筆,開函金額1.19億元。
三、數字賦能,打造高效透明採購
依托信息化技術,持續提升政府採購效率、政府採購透明度,創新推進遠程異地評審,實現全項目信息化、全過程透明化和遠程評審的“三網融合”,打造便利化的政府採購營商環境。一是推進信息化建設,構建政府採購“數字網”。2024年,全區政府採購全流程電子化項目20640個,電子化率近100%,除涉密項目外,全部實行全流程電子化管理,並深化電子証照、電子印章和在線履約驗收等應用。實現政府採購平台與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中征平台、數據共享交換平台等各類平台的數據共享共用。二是推進透明監管,織密政府採購“監督網”。要求及時發布採購公告、採購文件、中標成交公告和採購合同等信息,實現採購全流程公開透明;加強政府採購電子賣場管理,對每筆政府採購項目從預算安排、計劃備案、組織實施等全過程動態監管,實現採購全過程監管。三是強化區域協同,拓寬異地評標“局域網”。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採購項目遠程異地評審管理暫行辦法》,實現跨省政府採購機制融合,開啟遠程異地評審新時代,有效減少評審專家資源不足和利益尋租的問題,維護評審活動公平公正,提高評審效率。2024年,全區開展遠程異地評審項目5455個,其中跨省33個,跨市5422個,遠程異地評審數量相較2023年提高586%。
四、監管護航,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自治區財政廳暢通企業依法維權救濟渠道,強化監督管理,著力破除壁壘,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一是以制度為基礎,規范採購行為。印發《關於強化自治區本級採購人政府採購主體責任有關事項的通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採購評審專家管理辦法》等監管制度,織密制度籠子,從源頭上規范政府採購行為。二是以典型為借鑒,督促責任落實。發布兩批政府採購先進做法及經驗案例,並約談提醒投訴案件較多的採購人和專項整治問題突出的代理機構,通過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督促政策要求全方位落實。三是以整治為抓手,維護市場秩序。開展“四類”專項整治,共對126個代理機構622個政府採購項目進行檢查,對違法違規單位依法處理處罰,達到較好威懾和警示教育效果。開展評審專家專項清理核查,清退解聘不合格專家及超齡專家274人,強化評審專家管理。組織開展全區政府採購保証金收退情況自查整改工作,糾治一些地方逾期退還企業保証金問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來源: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治區營商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