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將“智慧種子”播撒校園與鄉村

5月12日,由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主辦,縣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承辦的2025年都安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啟動儀式,在該縣安陽鎮第二小學正式全面啟動。活動周以“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都安實踐”為主題,時間為5月12日至18日。
隨著安陽鎮第二小學操場上升起的科技主題旗幟,以“AI驅動發展﹒智繪都安新篇”為主題的2025年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正式啟動。這場由縣政府主辦、多部門聯動的年度社科盛事,正以“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讓人工智能與黨的創新理論“雙輪驅動”,走進校園、扎根鄉村。
啟動儀式現場,最吸睛的當屬第二小學的“科技天團”——18個人工智能興趣團隊集體亮相:機器人社團的機械臂精准完成拼裝任務,科技運動小組展示VR沉浸式地理探索,興趣寫作團隊用AI輔助創作瑤族文化故事……這些“小科學家”身后,是一串亮眼的成績單:9年來,該校機器人社團斬獲世界機器人大賽三等獎、10項廣西一等獎、48項市縣級獎項,成為遠近聞名的“AI育苗基地”。五年級學生藍雨欣操控著自己編程的“垃圾分類機器人”,熟練演示垃圾識別功能:“今年,這個五一小長假,我想帶著它去村裡教爺爺奶奶用AI分類!”孩子們的創意,正是社科普及“從娃娃抓起”的生動注腳。
除了校園主場,活動周還將開啟“三級聯動”。一是鄉村線:社科工作者將走進澄江鎮甘灣村等村落,通過AI數字人技術“復活”瑤族長老,用方言講述《密洛陀》創世神話,讓非遺搭上“數字快車”。二是社區線:在安陽社區開設“銀發智能課堂”,教老年人用AI語音助手買菜、預約診療,破解“數字鴻溝”。三是場館線:都安博物館推出“AI+考古”互動展,觀眾掃碼即可3D觀看岩畫修復過程,感受科技與歷史的碰撞。
作為連續舉辦8年的社科盛事,今年活動周首次將“人工智能” 定為核心議題,凸顯都安“科技興縣”決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縣累計開展社科普及活動127場,覆蓋群眾6.6萬人次,而AI元素的加入,讓“高大上”的理論變得“接地氣”——比如在大興鎮桑蠶園區,一場“AI如何助力桑蠶養殖”的講座吸引100多位農戶,專家現場演示智能養蠶系統,讓傳統產業看到“智慧轉型”可能。
“我們希望通過AI技術,讓黨的創新理論‘會說話’,讓社科知識‘能動手’,真正成為群眾生產生活的‘工具箱’。”一直在都安指導開展社科普及活動的廣西農業科學院博士何虎翼說。(韋炳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