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比學趕超, 競逐經濟發展新賽道

——梧州市全面“比起來”在高質量發展中爭先進創一流當標杆

2025年05月12日15:50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行走在梧州大地,“比學趕超”的熱潮奔涌不息,拼經濟比發展,風正勁意正酣。亮眼數據印証奮進腳步——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2%,增速穩居全區“第一方陣”,成為廣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75.66億元,同比增長6.8%,創下近四年同期新高,實現精彩開局。這兩組數據如“接力跑”般層層遞進,勾勒出梧州市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曲線。

這場不掉棒的“接力跑”,依靠的是系統科學、敢為人先的發展方略。梧州市以“比學趕超”方法論錨定高質量發展,搶抓“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將其轉化為競逐經濟發展新賽道的核心動能,在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中爭先進、創一流、當標杆。

走進梧州臨港經濟區,“比起來”的場景隨處可見:金升銅業車間內,智能機械手設備高效運轉,構建起精密有序的自動化生產線﹔駱駝蓄電池、鴻圖精密等企業,依托數控加工中心、生產管理系統和DCS控制系統設計制造、自動化檢測設備,實現從原料加工到成品質檢的全流程信息化管控……

“目前,梧州臨港經濟區8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擁有自己的門戶網站,所有企業都實現了自動化辦公。”該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婷說道,這種智能化轉型的背后,正是“比起來”的競爭機制在持續發力,每家企業都在對標行業前沿,以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加速智能化改造,力求在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

在產業鏈前端,梧州臨港經濟區積極打造智能綠色回收體系,運用圖像識別、AI算法實現廢棄物精准分揀、運輸路徑優化及全流程數字化監管,提升回收效能與規范性﹔在產業鏈中后端,該區推動翅冀、金升銅業等重點企業在研發、生產、管理等環節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數字化轉型,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種你追我趕的氛圍不僅在企業與企業間蔓延,更在園區與園區、部門與部門間形成強大的鯰魚效應,大家圍繞“人工智能+”賽道展開全方位比拼,奮力讓前沿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如今,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也正加速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園區內陶瓷企業通過引入智能生產線、自動化設備和數字化管理系統,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實現了節能降耗和綠色生產的目標。

“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領先的地區相比,我們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發、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我們必須主動作為。”藤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黎志才介紹,蒙娜麗莎、宏勝、協進等3家陶瓷企業的數字工業場景建設方案被列入國家級優秀場景案例。“人工智能+產業”模式促進藤縣陶瓷產業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果,藤縣成為全國屋面光伏發電項目普及率最高的建陶產區,多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

在“比效率、拼創新”的氛圍中,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區內企業獲得國家專利100多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90多項﹔在“比技術、賽市場”的競爭中,藤縣陶瓷產品矩陣覆蓋仿古磚、拋釉磚等多元領域,市場版圖從國內拓展至東南亞。

“比起來”熱潮如同一把火炬,燃起千帆競發的創新生態與破局突圍的實干動能。龍圩區作為梧州市最年輕的城區,在“比學趕超”浪潮中不甘落后。在產業升級賽道上,龍圩區緊盯數字經濟、智慧農業等新興領域下好“先手棋”,以數智賦能農業要素配置,研發打造廣西首個設施農業智慧選址服務平台,打破“數據壁壘”,項目選址實現“一網通辦”。該平台通過統籌區域地理信息和政府部門資源環境大數據,搭建資源共享數據網,借助數字化對數據資源進行疊加,實現對接入該平台的數據智能化分析。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來,龍圩區共完成農業項目簽約18個,總投資額達47.4億元,有效提升了龍圩區農業招商轉化率。

“當前各地都在加快‘三農’數字化建設賦能鄉村振興,我們必須以‘比起來’的拼勁和‘搶跑者’的姿態,在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激烈競爭中搶佔先機。”龍圩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巫殷楓表示,該區將繼續深耕拓展“人工智能+農業”新場景,不斷激發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

大干必有成果,奮斗就有回報。眼下,正值奮戰第二季度的黃金期,時間不等人、任務不等人、機遇不等人。隻有始終保持進取的姿態、奮進的狀態,比學趕超、爭先競進,才能率先實現上半年“雙過半”目標。(甘沁雨)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