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移風易俗擦亮樂業文明新風“底色”系列報道(十一)

向“新”而行,以“規”破俗

——樂業縣移風易俗改革催生文明鄉風新圖景

2025年04月30日15:5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作為自治區移風易俗試點縣,樂業縣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文明村鎮創建為載體,以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各項行動為抓手,大力培育優良家風,涵養良好社會風氣,激發全縣人民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與責任感,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文明風尚的倡導者、傳播者和踐行者。近日,樂業縣推出《移風易俗擦亮樂業文明新風“底色”系列報道》,記錄樂業縣各鄉(鎮)、各相關單位因地制宜,下功夫、出實招、見真章,破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助推文明之花競相綻放,繪就美好新生活的生動實踐。

2024年以來,樂業縣緊扣自治區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部署,以制度為綱、文化為魂、示范為引、長效為基,在全縣掀起移風易俗新變革,讓文明新風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

破題:從制度重構破局

以往,婚喪禮俗全憑“老規矩”,操辦規模、禮金標准全靠“跟風走”,群眾想改卻苦於沒有“參照系”。樂業縣抓住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構建起“三級聯動、剛柔並濟”的治理框架,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

三級聯動定規矩。建立“縣委統攬、部門協同、鎮村落實”的三級責任體系,出台《樂業縣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實施細則》,將婚喪嫁娶操辦標准、獎懲措施等12項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實現89個村(社區)“一約四會”全覆蓋。新化鎮百坭村創新“夜話鄉風”機制,村民圍坐火塘旁,你一言我一語,把“喪事該怎麼辦”“彩禮該怎麼定”等問題擺到桌面上,收集建議200余條,最終形成具體的村規,讓群眾從“被動遵守”變為“主動制定”。

“六個三”機制強推進。創新推行“六個三”工作法,織密治理網絡:建強縣鄉村三級領導小組、89支監督勸導隊、254支志願服務隊,邏沙鄉仁龍村勸導隊走村串戶,3個月內成功勸阻違規操辦8起,被群眾稱為“移風易俗明白人”﹔開好季度工作推進會、“道公”和家宴廚師談心會、群眾培訓會,把政策講透、把道理說清﹔梳理婚育適齡青年、60歲以上老人、白事從業人員“三份名單”,讓政策精准抵達目標人群﹔制作《婚喪喜宴操辦公約》《菜譜標准》《白事流程》“三張圖示”,在各村屯公示﹔開展“身邊好人”“最美家庭”評選、非遺巡演、“夜話鄉風”懇談會“三項活動”,覆蓋群眾6.5萬人次﹔強化短視頻宣傳、牆繪標語、入戶講解“三項宣傳”,拍攝鄉(鎮)長說唱移風易俗短視頻,制作牆繪326處,讓文明新風“抬頭可見、入腦入心”。

剛柔並濟樹導向。建立“紅黑榜”公示制度,在村頭寨尾設立公示欄,對簡辦婚喪的家庭張榜表揚,讓文明行為得到褒獎﹔對大操大辦者公開曝光,形成輿論壓力。百坭村村民班孟龍簡辦母親喪事,不收隨禮、縮短流程,成為“紅榜典型”,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農戶紛紛響應。推行“愛心超市”積分制,村民通過簡辦宴席、參與志願服務獲取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甘田鎮板洪村累計兌換物資價值超1萬元,形成“積小分、成大德”的文明導向,讓文明行為從“道義要求”變為“可見實惠”。

立規:以文化賦能強基

移風易俗難在入心,貴在結合本土文化。樂業縣立足區域實際,將文明新風與非遺技藝、數字技術、傳統民俗深度融合,讓新風尚既有“鄉土味”又有“時代感”。

非遺技藝嫁接新風。依托邏沙唱燈戲、甘田舞龍、新化卜隆古歌等7項非遺資源,編排《七嬸嫁媳》《棒打不孝子》等28個移風易俗劇目,把“抵制天價彩禮”“倡導厚養薄葬”等內容融入劇情。邏沙鄉唱燈戲傳承人黃碧英、郭宏峰帶領團隊走村串寨巡演,場場爆滿。“老戲唱出了新道理”,這些劇目通過抖音、視頻號傳播,短視頻播放量突破100萬次,實現“台上一出戲、台下一片景”的傳播效應。

數字技術拓展傳播。新化鎮皈裡村將村規民約編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經》,通過微信、抖音傳送,單條視頻獲贊超10萬次。幼平鄉幼裡村搭建“雲端議事廳”,利用微信網格群實現村規民約線上修訂,在外務工的黨員王豐順通過視頻連線參與討論:“線上線下一個樣,新風不能落下我們。”數字技術讓傳統文化搭上“快車”,打破代際傳播壁壘。

民俗活動承載新內涵。將移風易俗融入“三月三”山歌節、“回娘家”等傳統民俗,雅長鄉“文秀志願服務隊”自編小品,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尾溝村紅白事簡辦率從43%提升至89%。新化鎮舉辦“非遺古歌”文明實踐活動,將卜隆古歌與現代文明理念結合,創作《貝蘭代》《磨裡謠》等歌曲,在田間地頭傳唱,讓“厚養薄葬”“婚事新辦”等觀念隨歌聲深入人心。

帶新:以示范引領聚能

在農村,“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樂業縣抓住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通過示范帶動,讓移風易俗從“紙面要求”變成“自覺行動”。

黨員干部帶頭破局。全縣6000余名黨員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實行“包戶連片”責任制,每名黨員聯系5-10戶群眾。百坭村支書周昌戰帶領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以身作則踐行“五個統一”標准。邏西鄉黨員牙語壽走家串戶講解政策,成功說服3戶村民簡辦喪事,被群眾稱為“文明鄉風帶頭人”。黨員干部的“破冰”行動,讓群眾看到“干部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全縣簡辦紅白事家庭佔比超80%。

典型選樹示范引路。開展“文明家庭”“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推出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等“精神標杆”。同樂鎮新人黃韓、梁代豪用三輪車替代豪車接親,成為全縣首對“低碳婚車”新人,帶動12對青年效仿。這些“身邊榜樣”用行動証明“簡辦不是寒酸,文明更有面子”,讓新風尚從“個別試點”變為“普遍選擇”。

固本:從長效機制固本

樂業縣建立“監管+動態”的長效機制,讓文明新風從“運動式整治”轉向“常態化運行”。

織密監管網絡防反彈。建立“縣紀委+鄉紀委+村務監督委員會”三級監督網絡,開通24小時舉報熱線,2024年受理群眾舉報1件,查實1件。

動態調整保持鮮活力。建立村規民約“定期修訂+群眾評議”機制,根據物價水平、群眾反饋及時調整標准,群眾滿意度提升。非遺劇目創作邀請村民參與,邏沙鄉不斷更新《棒打不孝子》劇情,聚焦“厚養薄葬”,演出時群眾直呼“演到心坎裡了”。

如今的樂業鄉村,大操大辦少了,文明理事多了﹔人情攀比少了,志願服務多了。2024年全縣婚喪嫁娶成本下降60%,簡辦紅白事佔比超70%,群眾滿意度獲得感大幅提升。這場移風易俗的變革,不僅讓群眾卸下負擔,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樂業的實踐証明,破陳規、樹新風,要靠制度“定規矩”、文化“潤人心”、示范“聚合力”、機制“固根本”。當文明新風與鄉土文化同頻共振,當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場“精神革命”必將為和美鄉村建設注入永續動力。(姚再禧 毛冬雪)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