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瑤韻 共繪振興圖景
——平桂區人大常委會助力瑤鄉文化發展紀實

清晨,雲霧繚繞的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金竹村,70歲的瑤繡阿嬤戴上老花鏡,指尖在繡布上翻飛。她手中這對瑤繡娃娃,將被銷往粵港澳大灣區。“以前繡品隻能壓箱底,如今訂單排到明年!多虧人大代表把我們的呼聲帶出去,現在瑤繡成了旅游‘金名片’!”阿嬤笑得眼角漾起皺紋。
另一處,平桂區鵝塘鎮槽碓村土瑤特色產品展銷項目已進入最后完善階段﹔廣場上,十米瑤族長桌宴飄香四溢,竹竿舞踏響歡快節奏,舂糍粑熱氣升騰,彩衣蝴蝶舞翩躚如畫……這一幕幕生機勃勃的場景,正是平桂區人大常委會2021年以來,通過人大監督“穿針引線”,深耕瑤鄉文化振興的生動注腳。
一份報告喚醒“沉睡的針尖”
2021年10月,平桂區人大常委會會議室內氣氛凝重。審議平桂區人民政府《關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情況》報告時,一組數據和內容刺痛人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傳統技藝面臨失傳,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對旅游業未發揮帶動作用,平桂區僅有4個傳承基地獲得自治區傳承經費……
“瑤繡紋樣瀕臨失傳,這樣守著金山太可惜!”“文旅產業不能捧著金碗餓肚子!”“建議將少數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發展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平桂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們紛紛提出建議。結合此次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審議情況,平桂區人大常委會提出“加大規劃和經費投入力度”“加強部門協作,爭取各方支持”“加大傳承培育力度”“提高少數民族文化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共融度”等4條審議意見,交由平桂區人民政府研究辦理,並要求在60天內反饋辦理落實情況。
平桂區人民政府高效落實平桂區人大常委會關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審議意見,積極引導轄區大平瑤族鄉及少數民族聚居村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培育打造。先后投入20萬元支持大平瑤族鄉民族學校、平桂區文華學校、平桂區民族學校等開展瑤歌、瑤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投入6萬元在沙田鎮獅東村建設平桂區瑤族生活館,制作《瑤族風情——平桂瑤族文化遺產紀實攝影》《長骨激蕩的回聲——平桂瑤族文化紀錄片》等畫冊和專題片,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如今,平桂區沙田鎮第十八屆人大代表,金竹村黨組織委員、監委會主任,廣西巾幗創業創新大賽手工創意刺繡優秀獎獲得者馮紅芳的瑤繡作品,陳列在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和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中,讓賀州瑤族傳統文化的“風”,“吹”向了全國。
一杯靈芝茶裡的“文旅密碼”
“我們瑤家祖輩靠山吃山,這杯茶喝的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傳承千年的養生智慧。”平桂區、鵝塘鎮兩級人大代表,鵝塘鎮槽碓村支書趙轉桂用陶壺煮開山泉水,將切片靈芝緩緩投入,接待慕名到槽碓村打卡星空房的游客時說。
“你們這個靈芝茶好喝,但就是帶不走。”一句話,讓趙轉桂沉思許久。槽碓村是賀州6個土瑤聚居村之一,藏於崇山峻嶺間,家家戶戶守著野生靈芝、煙熏臘肉、土蜂蜜、瑤繡織品等“寶藏”,卻因銷路狹窄,長期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沒錯,這麼好的土貨我們吃不完,如果能集體展銷,形成產銷鏈讓游客帶走,還能幫助我們村民增加收入。”2024年3月,趙轉桂在平桂區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建設土瑤特色產品展銷廳的建議》,一場“土瑤資源盤活行動”拉開序幕。
會后,平桂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召開了代表建議交辦會,將平桂區二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收到的108件代表建議進行了集中交辦,《關於建設土瑤特色產品展銷廳的建議》也很快得到平桂區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平桂區本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00萬元,用於建設槽碓村土瑤特色產品展銷項目。
“這筐靈芝晒足了日頭,就等展銷廳開門咯!”槽碓村村民趙阿婆小心翼翼地將晾晒好的靈芝裝進竹簍,臉上滿是期待。
如今,土瑤特色產品展銷廳施工現場熱火朝天,趙轉桂也正忙著“敲門行動”。他帶著展銷廳的效果圖,挨家挨戶動員,“你們的‘土貨’可以以寄賣的方式在我們土瑤特色產品展銷廳展銷了,到時候我們村集體出資提前幫你們收購,后期提取10%收益利潤劃入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趙轉桂通過積極探索“村集體+農戶+實體店運營”的利益聯結模式,推動政企產銷對接和消費幫扶,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構建新型農村集體“輸血”“造血”橋梁,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效和群眾增收“雙贏”局面的同時,更激活了土瑤文旅的深層基因,以瑤族非遺為線、生態物產為核,串聯起“歡享長桌宴、品嘗藥膳茶、觀瑤繡技藝、游雲霧茶山、棲居星空房、共踏竹竿舞”的沉浸式文旅動線,讓游客從全方位感受土瑤文化魅力。
一個聯絡站“合”出文化新味
“我家還有800斤茶葉沒有銷售。”“我們的茶葉質量是非常好的,就是制茶工藝太落后了,處理不好容易發澀。”“同樣的茶葉,隔壁六堡能賣到400元一斤,咱們的才能賣300元”……在平桂區水口鎮高林片人大代表聯絡站的民情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著群眾心聲。
平桂區水口鎮與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同處雲霧山脈,一山之隔,茶葉品質相近,但命運迥異——六堡鎮依托電商年銷茶葉近4萬斤,水口鎮卻因品牌雜亂、工藝老舊,好茶賣不出好價。2023年春,水口鎮人大代表、龍坪村委會主任趙有紅帶著茶農的困惑找到水口鎮人大,經過一番商量,水口鎮人大敲開了隔壁六堡鎮人大的門:“咱們能不能‘聯名’做茶?”兩鎮人大一拍即合,“那就打造市際人大代表聯絡站,一起做強做大六堡茶產業!”
兩鎮代表迅速行動謀劃“聯誼”,針對水口鎮茶農普遍關注的制茶技術瓶頸,六堡鎮人大代表們依托當地制茶技藝傳承優勢,手把手向水口鎮傳授了制茶工藝工序。
水口鎮人大通過組織鎮人大代表、茶葉種植大戶、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負責人組成考察團前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開展六堡茶產業發展無邊界共建交流活動,考察學習六堡鎮制茶工序及六堡茶產業標准化、工業化、規模化發展的先進經驗后,圍繞“一廠一路一茶、產業遍地開花”的產業格局,組織水口鎮高林片人大代表聯絡站駐站代表於2023年3月提交了《關於加快龍坪村集體茶廠的建議》,並作為水口鎮2023年的重大民生實事項目第一重點建議進行督辦,有效推動各相關部門落實45萬元資金擴建龍坪村茶廠二層和引進茶葉殺青設備,解決茶產業加工“硬件”設施。當年10月,成功引進廣西南寧市喜冠茶業有限公司入駐運營,公司通過向茶農收購茶葉,直接受益150戶700余人,輻射帶動20戶以上脫貧人口家門口就業,實現穩崗增收。
“我家滯留的300多斤茶葉在半天不到的時間就賣完了!”日前,兩鎮人大在交界處搭建的竹瓦凹六堡茶交易平台,促成六堡茶生茶年交易量達5萬余斤,交易額125萬元左右,幫助群眾解決茶葉滯銷問題,讓茶山飄出“共富香”。(謝歡)
來源:賀州市平桂區人大常委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