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啟動Ⅲ級應急響應
廣西積極抗旱 保生產保生活

《人民日報》2025年4月22日第7版截圖
4月19日,廣西啟動旱災防御Ⅲ級應急響應。據統計,3月中旬以來,廣西5292個監測站點中,有3678個監測站無有效降雨(日降雨量少於3毫米),江河天然來水量持續減少。
為應對旱情,貴港、南寧、河池、來賓等地多措並舉,保障群眾生產生活。
打井找水保灌溉
4月18日,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五龍村。伴隨著打井機器的轟鳴聲,混合著黃泥土的水柱噴涌而出,一口地下水井被打通。看著不斷出水的水井,村民譚紅貴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
天氣持續干旱,譚紅貴種植的450畝甘蔗受旱嚴重。為減少損失,村裡幫譚紅貴在甘蔗地旁打了水井,其中3口已正常出水。“基本可以滿足甘蔗灌溉用水,今年的收成算是有盼頭了。”譚紅貴說。
由於去年10月持續至今的冬春連旱,來賓市忻城縣全縣55條自然河流,除了紅水河外,目前全部干涸斷流。
忻城縣古蓬鎮板內村發動群眾科學找水,在加守屯一處溶洞找到了地下河痕跡,往地下掘井42米,成功找到水源,每小時能抽水200多噸。利用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90余萬元,村裡新建了機井和電機設備,鋪設了1200多米輸水管道。這處機井今年4月1日起啟用,每天抽水10小時,不僅早稻如期栽插,全村1600多畝旱地作物也基本保住了。
忻城縣委副書記周茂根說:“全縣眾志成城,搶種下了近2萬畝早稻。完善水利工程,太重要了。”
滴灌系統保增產
“抗旱必須得靠水利工程。”4月20日,在來賓市興賓區橋鞏鎮岜山村岜馬屯,56歲甘蔗種植大戶陳有愛目不轉睛地盯著灌區裡慢慢流入的清水說。
這些水來自60多公裡外的樂灘水庫,這是廣西桂中治旱樂灘水庫引水灌區工程的水源地。桂中治旱樂灘水庫引水灌區工程於2023年2月正式通水,為近128萬畝耕地提供了“救命水”。
為了節約用水,陳有愛提前在400畝甘蔗地鋪埋了滴灌系統。“這套滴灌系統每畝增加了近300元成本,但保住了甘蔗,每畝能夠增產,也是值得的。”陳有愛說。
因為干旱,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加司村百敢屯村民韋干飛種植的2177畝甘蔗減產不少。今年3月,他的甘蔗地裡終於打出了一口每小時出水量可達150立方米的深井。在相關補貼政策引導下,圍繞這口機井,如今韋干飛對自家的3畝甘蔗地進行水肥一體化滴灌試驗、92畝進行遙控噴淋灌溉試驗。
“我堅信,農田水利建設的每一分投入,都能換來長久的豐厚回報。”韋干飛說。
送水到村保民生
“幸虧鎮裡每天都會派卡車送水,否則這麼熱的天,真不知道日子怎麼過。”南寧市馬山縣白山鎮民族村村民羅榮斌說。很久沒下雨,附近的水溝、山塘干涸見底,就連村裡100米的深井也打不出水了。
據馬山國家基本氣象站數據,自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4月19日,馬山縣累計降雨量僅187.2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少65%,為1957年來同期最少。
民族村位於喀斯特地貌的大石山區,降雨落到地表后迅速滲到地下,很難形成地面徑流。為了保障山區人畜用水,鎮裡組織力量在村口打了一口深水井,並在半山腰上建了庫容20立方米的水櫃。經過沉澱和消毒處理后,水櫃裡的水通過管網,可以24小時不間斷“自流”到52戶村民家中。
水櫃的水“斷流”以后,鎮裡在村口放置了容量20立方米的大水桶,並每天安排送水車從15公裡外的縣城自來水廠取水,免費供村民使用。全村1900多畝耕地,有1100畝已經種上耐旱作物,但因為難以保障用水,長勢都較差。
六也鄉採取臨時送水、限時錯峰供水、開辟應急水源等措施,保障城鎮居民的基本飲水需求。4月19日晚8時,大化縣氣象站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兩個多月來,大化縣各鄉鎮終於下了第一場小到中雨。
《人民日報》(2025年4月22日第7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