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地裡有個政協委員工作室

在崇左市江州區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有一個建在蔗地裡的政協委員工作室——張勝忠特色委員工作室。
這個工作室可不一般,它是江州區政協以廣西科創農業科技公司為實踐基地,精心打造的智能化履職平台。而牽頭成立工作室的,正是政協委員、企業技術帶頭人張勝忠。他把工作室“建”在甘蔗地裡,把委員力量匯聚到產業鏈上,把作業“寫”在甘蔗地裡,是張勝忠特色委員工作室的真實寫照。
江州區政協委員、江州區糖業發展局副局長黃建蘭深入產業鏈各個環節調研,積極推動江州區糖業發展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江州區政協委員、江州區農業生態和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羅藝扎根田間地頭,為蔗農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微藻時代集團公司董事長秦小鷗多方奔走,努力探尋一條甘蔗生產全程生態化、機械化、信息化之路。
他們都是張勝忠特色委員工作室成員,他們有的是單位的業務骨干,有的是企業家,他們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推動崇左糖業高質量發展的龐大力量。
“科技賦能產業、委員扎根一線”,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工作室的行動准則和鮮明特色。他們創新性地探索出“政協委員+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的融合模式,讓履職陣地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會議室,而是延伸到了田間地頭、技術攻堅和群眾服務的最前沿。在這裡,委員們真正與土地、與蔗農緊密相連,感受著農業的脈搏。
依托科創農業科技公司強大的技術優勢,工作室將目光聚焦在了甘蔗產業的智能化轉型上。在甘蔗育苗環節,AI監測如同一雙敏銳的眼睛,時刻關注著幼苗的生長狀況﹔大數據分析則像一位智慧的參謀,為精准種植提供科學依據﹔物聯網管控更似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實現全程機械化收割。這些前沿技術的推廣應用,就像給傳統農藝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助力其向“數字農服”華麗跨越。
為了讓這些先進技術更好地服務於蔗農,工作室還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田間課堂”裡,專家們深入淺出地講解技術知識,讓蔗農們在家門口就能學到實用的種植技巧﹔“技術聯農”活動中,委員們與蔗農們手牽手、心貼心,共同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提案直通車”則為行業發展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讓委員們的建言獻策能夠直達決策層。通過這些形式,工作室不僅為蔗農提供了全周期的技術指導,更為行業痛點精准把脈,開出了一劑劑良方。
在工作室的努力下,成果喜人。畝均增效超20%,這一組亮眼的數據背后,是無數蔗農辛勤勞作與科技力量完美結合的結果。3000余戶農戶從中受益,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作為政協履職與產業振興深度融合的標杆,張勝忠特色委員工作室以“小陣地”撬動“大民生”。委員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服務群眾“零距離”、科技賦能農業“接地氣”的真正內涵。他們就像一群默默耕耘的農夫,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播撒著智慧的種子,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智慧動能”。
如今,工作室已經走出了一條“產業鏈上聚共識、家門口履職促共富”的新路徑。在這條道路上,他們將繼續前行,為甘蔗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共繪一幅更加美好的鄉村畫卷。(何丹蘭、施立忠、陸華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