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縣特殊教育學校培養培智學生預就業能力有新招

“我家那個兒子李墩(化名)能主動煮早餐給我吃了,味道還不錯,他說等明年畢業了在街上開個早餐店。”4月10日早上,玉林市陸川縣特殊教育學校剛打開校門,吳大媽就興匆匆地跨進來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黃校長,黃校長笑著說:“好啊,等明年他開早餐店時我帶老師們去捧場。”
前幾天,該校組織高年級培智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預就業技藝大比拼活動。
當天早上,師生們把各種物件和食材搬到學校大操場及指定的操作位置。在手工藝區,學生們正精心制作著扇子﹔廚藝區,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進行鹵味,忙得不亦樂乎。
活動結束后,還剩下一些食材,李墩要求拿一些回去做給媽媽吃,隨后才有了開頭的一幕。
這個場面只是該校開展眾多活動中的一個片段。
“特殊學校”必須採取特殊的教學方式。據了解,該校堅持以“生涯教育”為理念,積極推進培智學生“雙師、兩坊、三課”預就業教育模式。學校先根據培智學生預就業能力評估情況分層,再根據學生愛好特點分類實施三類課程,引導培智學生在坊中進行預就業教育實踐。為此,該校實行了家、校、社結合,以自治區、玉林市就業創業大賽為切入口,與醬油廠、鹵味店、福利院等愛心企業單位對接,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分別學會不同的技能,然后為培智學生提供個性化生涯規劃與預就業實習實訓機會。
近年來,該校通過“雙師、兩坊、三課”預就業教育模式持續推出新作品,目前已向全區推出團扇、麻布袋、鑽石畫、木板畫、手工串珠、馬勺、臉譜、手工唇膏等8類助殘就業產品。培智學生畢業后有的在玩具廠上班,有的在服裝廠上班,有的經營餐飲店……據統計,近三年九年義務教育畢業的培智學生有33人,其中用學校學到的知識實現就業的有10多人,其余的基本能煮飯炒菜生活能自理,真正實現了生涯自立,大大減輕了家庭、社會、政府的壓力。(黃燕)
來源:陸川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