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
以“四維加法”激活培根鑄魂“神經末梢”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入貫徹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傳承陳望道先生追求真理、傳播馬克思主義精神為指引,探索出“四維加法”模式,打造“望道集群”品牌,走出一條“科研-教學-社會”一體化的大學生理論素養提升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經驗。
“高端講座+專題沙龍”,望道講堂打通博採眾長的“主動脈”。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學術品牌“望道講堂”,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講學交流,常態化開展系列學術活動。引導學生聚焦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理論學習、闡釋能力提效提質。同時,舉辦“望道”系列學術沙龍,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自由討論平台,助力青年學子提高學術素養、傳承優良學風、激發創新精神,逐步形成“學術共同體”,提升青年學生學術素養,拓寬學術思路,創新研究觀點。
“學科賦能+理論研究”,望道研習社鍛造潛精研思的“強引擎”。依托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廣西一流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平台,成立“望道研習社”,以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為主體,將“育人”“育才”相結合。理論指導老師組織社團成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自治區黨委、學校黨委的中心任務以及熱點話題研討學習,提升成員理論知識獲取滿足感和理論思維升華感,實現理論涵養質變,取得顯著學術成果。近年來,理論成果高質量產出,《求是》雜志刊發學院碩士研究生黨員給編輯同志的來信《砥礪“自找苦吃”的精氣神》。研習社針對不同青年群體的異質性特征,分層分類做好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使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在青年頭腦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理論武裝到使命感召再到引領不同青年群體共同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如通過《一出好“戲”》思政微電影,以“兩個結合”為切入點,展示青年學生奔走在大學校園、田間地頭、鄉村戲台,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際行動讓“年深歲久”的彩調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豐富載體+有效供給”,望道宣講團共譜宣教潤心的“主旋律”。組建“望道”理論宣講團,採取“1+20”即1名宣講團成員結對指導20名馬院學生的方式,點與面結合的模式,宣講團成員負責學院層面宣講,指導學生深入班級、社團、宿舍開展宣講,並按“生源地”原則返回家鄉宣講。根據不同對象、群體需求,用通俗易懂語言釋疑解惑,使宣講貼近群眾、生活、思想,為機關干部、人民群眾提供豐盛理論“大餐”。同時,優化服務供給,將宣講專家擅長題目分類匯編,各地市、單位“點單”,專家“接單”上門宣講,提升宣講針對性和實效性。
“服務社會+陣地拓展”,望道書屋擘畫多元共建的“新圖景”。在鄉村振興一線援建“望道書屋”,學院在對口幫扶的資源縣瓜裡村建成的書屋,是集黨員群眾閱讀學習、黨建文化建設、學習強國線下體驗、黨史國史宣傳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文化服務空間。探索“1+3+N”工作模式,以“望道書屋”為核心,高校資源、鄉鎮黨委、黨員群眾三方聯動,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民族理論政策法規宣傳等活動,助力農村基層黨支部建設,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充分發揮全國高校思政課“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名師工作室(廣西師范大學)等平台優勢,通過志願支教、送教下鄉等方式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依托“地方出題,‘望道團’答題”的形式,結合地方需求與實際問題開展主題調研活動,引導專家學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引領青年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浪潮之中。(趙劍光、凌小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