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潤心田,五彩青春向陽生
——賀州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三月三”心理課堂展新意

為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深化學生心理健康意識,近日,賀州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將非遺搬進心理課堂,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五色繪心彩,竹韻養心神》特色心理課,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引導學生在民族藝術中感知情緒力量,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賦能。
山歌啟心扉:聲波輕啟情緒門
“唱山歌咧——這邊唱來那邊和!”伴著投影中流淌的漓江山水,音樂表演2401班一張張青春臉龐在曾子老師的帶領下放聲歌唱,悠揚的旋律與清亮的歌聲在山川影像間交織回蕩。曾子老師在領唱間隙向學生們講解:“山歌裡蘊含先人的智慧,就像歌裡唱的江水,讓情緒自然流淌。”
五色解心結:繡球飛傳壯鄉智
課堂轉入互動環節,傳統民俗化身心理量表。面對“收到繡球會傳給朋友嗎”等十個問題,教室地面應和著或輕快或沉悶的擊掌跺腳聲。在“五色心糧”環節,陸巧玲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情緒色譜:“壯族祖先用五色飯慶祝豐收,我們也能將情緒轉化為養分。”學生們將寫滿心事的彩色便簽投入“糯米筐”,廢紙團制作的“繡球”隨即在教室飛旋,接到繡球的小組用“對歌宣泄”“跳竹竿舞”等為匿名煩惱支招。
竹竿扣心弦:踏出心靈協奏曲
四支竹竿清脆的敲擊聲將課堂推向高潮。幼兒托育2401班的“持竿手”們繃緊手臂肌肉,其他同學瞅准節奏騰挪跳躍,在“開-合”的號子聲裡,總有同學故意打亂節奏考驗同伴。“參加整個活動很開心,從持杆者到踏竹者的身份變化,為自己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而開心。”黃芊紫同學在復盤時興奮地分享道,“剛開始總想著自己,后來學會聽大家的聲音,步子自然就跟上了。”
壯錦繪心語:經緯交織成長圖
課程尾聲,學生們在《隻有山歌敬親人》的旋律中繪制“情緒壯錦”。紅色區域描繪“三月三對歌解憂”的快樂記憶,藍色區域記錄小組互助故事,銅鼓紋樣間躍動著心理成長印記。當個人小壯錦拼成班級文化牆時,陸巧玲老師以五色糯米飯作喻:“喜怒哀懼如同斑斕食材,經過心靈蒸煮終將化作成長的能量。”
本次活動負責人陸巧玲老師表示:“將山歌、壯錦、竹竿舞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心理課堂,既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動載體。未來我們將持續探索更多跨界融合的創新模式,讓民族智慧成為滋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源頭活水。”
活動在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學生們帶著親手制作的壯錦和滿載的收獲離開教室。這場“五色”與“竹韻”交織的心理之旅,不僅播撒了心理健康的種子,更讓民族文化成為滋養心靈的獨特養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