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縣打造“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大數據”工作模式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桂林市陽朔縣政法機關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擔當、積極履職,探索打造“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大數據”模式,以高水平安全、高質量法治和高質效治理,助力推動陽朔遇龍河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從“觀光型旅游地”向“度假型旅居地”升級,被自治區黨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及《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確定為打造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目標,成為政法機關服務保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案例,被自治區黨委改革辦作為典型案例推廣。2024年,遇龍河度假區接待游客786.59萬人次,消費總額80.21億元,雙雙再創歷史新高。
堅持黨建引領,以精細網格推進精准治理
“黨建+”筑牢安全基石。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站”“黨員先鋒崗”等網格黨建陣地矩陣,劃分黨員責任區,每個網格設置1-2個黨小組,放大網格1+1>2的治理效應。按照“十戶為鄰、守望相助”的思路推進網格治理,每名網格員分別聯系30—50戶群眾,建立“日常走訪、定期聯系、大事必到”工作機制,化基層“末梢”為治理“前哨”。“網格+”織密共治網絡,建立橫到邊、縱到底的“黨支部+網格+黨員中心戶+群眾”基層治理組織體系,分村分片建立網格290個,由黨組織書記擔任村(社區)網格長,各村管片干部擔任網格員,實現基層黨組織與社會治理網格“雙覆蓋”。“便民+”積極回應訴求,在景區內建立黨員先鋒崗、旅游驛站、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游客信訪服務工作站等服務站點,黨員志願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詢、旅游推薦、矛盾糾紛調處以及投訴受理等服務保障。度假區管理中心黨支部組建“為民辦實事”微信群,及時發布信息,為度假區內民宿、酒店等提供咨詢幫助服務。
優化制度機制,以精密法治打造精美旅游
“法治+”優化旅游營商環境。完善硬件基礎設施,新建驥馬碼頭和萬景碼頭筏工休息室,擴寬景區易擁堵道路節點,新增10個新能源汽車充電站點、2個碼頭及3條竹筏漂游航線,為游客提供便捷服務。依托大村門警務站、西街雙語警務站、丁厄警務站和石馬園盤警務站等4個縣城治安防控點,整合交管、應急處突、旅游警察和轄區派出所等路面巡防警力,快速打擊現行違法犯罪行為。設立信訪服務工作站、旅游糾紛多元化解服務站、法院巡回調解室等機構,把化解社會矛盾關卡前移,涉旅糾紛明顯減少。用法治“風景線”點亮旅游生態,以優化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法治服務為核心,探索打造“數字漓江——智慧執法司法”工作模式。線上建立執法協作機制,以“智慧執法司法”應用模塊為紐帶,將案件線索推送至執法司法相應單位后核查處置,對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通過會商機制商議聯合處置。線下構建市直部門之間、市縣之間橫縱貫通的工作模式,聯合11個部門共同建立完善數據共享、分析研判等工作機制,推動執法司法高效聯動。出台框架意見、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確保案件依法處理。法治“組合拳”規范旅游市場。創造性制定筏工獎勵、星級化評定等獎懲制度,充分調動筏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正面輿情宣傳引導,積極宣傳員工見義勇為、拾金不昧、救死扶傷等正面事跡。建立完善的投訴處理機制,2024年保持有效投訴“零投訴”,游客滿意度100%。依法嚴懲擾亂市場行為,2024年以來立案查處3名與黃牛勾結的碼頭經理,行政拘留14名黃牛、1名強行收取小費的筏工。
強化科技賦能,以精益創新做深精致服務
“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投入2000萬經費研發輿情監測分析和客流行政分布分析平台,及時反饋客流量、游客滿意度、輿情輿論導向等數據給相關部門。建設“i游陽朔”系統平台,開發筏工移動小程序,實現打卡出勤、服務狀態、評價記錄等功能,支持游客時查看游玩服務信息、錄音上傳,可作為旅客維權的直接依據。新建票務管理系統,實現“一人一証”的實名制購票、人証信息比對檢票,解決黃牛倒票問題。打造智慧交通,在全縣道路重要位置、景區出入口建立清高探頭、智能感知設備,實現全縣道路全程可視化,車流數據動態採集,提升路面的見警率和管事率。建立智能化警務亭,實現快速通行、綠波通行,減少無效交通。開展“陽朔之眼”建設,實現景區公共區域視頻100%覆蓋,視頻監控無死角。推動立體巡防,研發“朔安”管理平台,建立高空瞭望、水上巡邏、視頻巡查“立體式”巡防模式,通過924個點位探頭對遇龍河全流域及各碼頭的智能化視頻巡查,動識別游客危險動作,及時報警和廣播提醒,確保游客安全。以“智慧派出所”“智慧道路”“智慧巡防”“智慧街區”“智慧研判”五個小應用為切入口,新增視頻監控探頭、智能感知設備“補盲”等方式,加強洗浴、KTV娛樂場所等重點場所管理, 為景區景點和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構建起一道道“智慧安全屏障”。
來源:陽朔縣委政法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