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馬山縣:“人大+文明實踐”描繪和美鄉村新景象

2025年02月23日13:04 |
小字號

近年來,馬山縣人大圍繞鄉村振興,積極發揮人大代表聯絡站和“三官一員”作用,落實“人大+文明實踐”服務模式,大力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描繪鄉風文明、和美鄉村新景象。

馬山縣百龍灘鎮人大代表進村開展移風易俗宣傳

馬山縣百龍灘鎮人大代表進村開展移風易俗宣傳

積極宣傳引導,推動新風美俗見行見效

縣、鄉(鎮)人大代表積極參與移風易俗志願服務工作,進屯入戶收集群眾意見,將移風易俗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本地話、本地歌進行常態化宣傳。在落實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過程中,縣、鄉(鎮)人大代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率先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踐行紅白事新標准,引導群眾樹立新風美俗。百龍灘鎮99支民間“圍裙幫辦服務隊”中有縣、鄉(鎮)人大代表52人,他們活躍在村屯一線為群眾精簡辦理紅白事,有效減輕群眾的紅白事負擔。2024年“圍裙幫辦”項目獲評全區志願服務項目銀獎,項目服務經驗在全縣各鄉鎮推廣。白山鎮合誠社區發揮人大代表聯絡站作用,依托社工組織和社會服務組建服務隊,打通線上+線下平台,為群眾操辦紅白事提供點單、接單、派單等一條龍服務。2024年為群眾簡辦紅白事16件,勸導喜事不辦20件,節約資金39萬多元。

馬山縣喬老村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組織群眾商議紅白事操辦新標准

馬山縣喬老村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組織群眾商議紅白事操辦新標准

整合陣地資源,解決紅白事操辦煩心事

縣、鄉(鎮)人大代表深入傾聽群眾心聲,依托代表聯絡站建言獻策、整合利用村屯群眾經常聚集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閑置教學點、燈光球場、涼亭廣場等場所,按照“一場多用”原則打造成為方便群眾安排紅白事宴席的共享陣地,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白山鎮民族村整合閑置資源打造了移風易俗展示館、鄉風驛站等場所,讓群眾有地方聊天議事,群眾在哪裡宣傳陣地就延伸到哪裡。白山鎮合誠社區整合資源打造了兩處紅白事服務中心,免費向社區群眾開放,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加方鄉福蘭村把公共文化中心打造成為“福蘭之家”,既能開展文體活動,又能讓周邊群眾操辦紅白事宴席﹔喬利鄉東良村利用閑置小學作為紅白事操辦點,集資購買全套用具,全村群眾都可免費循環使用。

馬山縣縣鄉人大代表通過“小板凳議事”勸導加方鄉板老屯群眾紅白事簡辦廉辦

馬山縣縣鄉人大代表通過“小板凳議事”勸導加方鄉板老屯群眾紅白事簡辦廉辦

堅持推陳出新,促進民俗與新風共育共融

在開展移風易俗工作中,縣、鄉(鎮)人大代表積極配合文明實踐服務隊,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把好的民俗文化去粗取精、融入時代新風,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傳承發展。裡當瑤族鄉太平村推出“上門不收禮、彩禮成基金”新風尚,倡導“上門”既不要“彩禮”,也不講究“門當戶對”,把彩禮轉換成家庭基金、創業基金、教育基金和保障基金。該村針對宴席打包“份子肉”舊習俗,通過召開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會議重新制定紅白事標准,推行“減菜還禮”措施,取消“夾份子”習俗,統一設置以實菜為主的宴席簡餐。同時,創新推行禮金“還禮”措施,體現禮輕情義重,讓宴席回歸正常,既節約開支又融洽鄉親鄰裡關系。目前,全縣5個鄉(鎮)已經推廣使用“減菜還禮”做法,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贊譽。

強化機制服務,推動鄉風管理走深走心

各鄉(鎮)充分發揮人大監督作用,把鄉村治理中的網格管理、共建共享、“貝儂”調解等典型機制廣泛用於移風易俗,通過人員共享、內容融合、齊抓共管,助力鄉風文明與鄉村治理齊頭並進。加方鄉組織人大代表積極組建“小板凳”服務隊,通過“小板凳議事”勸導村屯紅白事簡辦40多場次,節約經費約13萬多元。裡當鄉人大通過“裡當講禮”調解模式,以“禮”為媒、“禮”字當先,構建鄰“禮”和睦示范,綜合治“禮”基層,“禮尚往來”干群融洽,有效預防和化解了農村矛盾糾紛。白山鎮民族村通過加強人大代表監督,以“四議兩公開”方式將村集體經濟收入用於鄉風文明公益活動,推動群眾從移風易俗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和監督者,成為民風淳朴、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劉美鳳)

來源:馬山縣人大常委會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