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產業旺 宜居宜業繪新景
——柳江區成團鎮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紀實

近年來,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積極探索和培育打造現代鄉村產業新業態,將農文旅融合作為一種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在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基礎上,著力探索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渠道,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打邊爐”火熱現場。韋蒙玲攝
“打邊爐”,尋找精神家園寄托。“為什麼要來這裡吃火鍋,因為在家裡沒有這種感覺,來這裡體會這種氛圍,一句話就是‘爽’。”市民劉鵬說道。去年11月以來,成團“打邊爐”因其獨有的煙火氣和濃濃的人情味而走紅網絡,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體驗別具風格的鄉村早市文化。大家圍爐而坐,互相聊著家長裡短,歡聲笑語間猶如共進鄰裡百家宴,游客來了一波又一波,比流水酒席還熱鬧。成團“打邊爐”這個傳統的飲食習俗,在當地政府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我帶全家來成團游玩,既欣賞到這裡美麗的田園風光,又能品嘗到美食,成團‘打邊爐’場面非常熱鬧,令人震撼,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找到了精神家園的感覺。”來自柳州市區的游客覃以荃說。
航拍下的金黃稻田。韋蒙玲攝
農文旅,承載“詩和遠方”。在成團鎮,一處庭院、一座村落、一條小溪、半畝方塘,都是游客的“詩和遠方”,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團鎮不僅有大量的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以及自然風光、田園景觀等特色資源,還有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成團鎮依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走差異化旅游發展之路,在旅游產品設計上注重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需求相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以“文化+旅游”“農業+旅游”“教育+旅游”等模式,走出了一條“小而精”“小而特”的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路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體驗,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成團鎮蓮花屯是全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村落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淳朴寧靜,像是“原鄉、原味、原生、原貌”鄉愁元素的鄉土文化博物館。本地居民充分利用庭院空間以及周邊魚塘、樹林、果園、菜地等農家資源,打造出各種美景,這些既展現鄉村獨特的文化標識,也承載著人們的濃濃鄉愁。村庄裡還設置有耕地種菜、現場採摘、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讓游客擼起袖子,撩起褲腿,走到田間,親身參與種植、採摘、收割、豐收等農事生活,吃農家飯、干農家活、當農家人、享農家樂,深度體驗農村勞動的辛苦和樂趣。
成團鎮黨委書記梁胤介紹,成團鎮不斷加強道路交通、水電設施、通信網絡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挖掘鄉村旅游資源,通過各級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把鄉村文化的多彩魅力和獨特風情全面展現,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有力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成團會議舊址。韋蒙玲攝
紅色底蘊,感受濃烈的愛國情懷。作為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成團會議舊址已成為當地文旅產業的生力軍。成團會議舊址位於成團鎮靈江村,距離柳州市中心僅20公裡。70多年前,兩次重要會議在此召開,對廣西的解放產生深遠影響。這兩次會議合稱“成團會議”。這是革命的紅色堡壘,因此,中共柳州市委將中共柳州歷史陳列館定在這裡,自治區也將成團會議舊址列為廣西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截至目前,這裡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和研學團隊12.6萬人次。
經過多年的建設,如今成團鎮打造了一個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如金磊露營、成團會議舊址、竹達民族團結示范點、萬畝魯比葡萄園、渡村至成團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等,鄉村旅游品牌叫得響、傳得遠,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
成團鎮不僅具有特色的文旅資源,各地的鄉村文化活動也非常豐富,展現出繁榮發展的蓬勃氣象。“村BA”“村超”等鄉村文化體育活動火熱開展,特色“村晚”頗受當地群眾和游客的歡迎,民歌對唱、傳統曲藝、非遺展出,多彩的鄉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往觀賞。游客們在這裡可聽、可看、可品味、可購買,能感受到別樣的旅游體驗。(計春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