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白切雞,鏈起百億產業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1月28日,歲在甲辰,正值除夕。
“過年吃雞,大吉大利!”玉林市玉州區名山街道騰揚村,院子裡高懸的大紅燈籠,把檐下的燙金春聯映照得流光溢彩。51歲的朱光河一聲洪亮的吆喝,抄起竹編網兜,朝著雞舍走去。
多年前,朱光河因意外事故致殘返貧。“幸虧趕上黨的好政策,我家申請到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用來養殖三黃雞。企業不僅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說著,他推開雞舍門,麻利地抓起一隻三黃雞。“這可是養足300日的閹雞,玉林人叫‘熟雞’,年菜裡的白切雞可就全指望它啦!”
三黃雞之名,源自其喙黃、羽黃、足黃的鮮明特征。地處桂東南的玉林群山環繞、植被繁茂,土壤富含硒元素,是我國家雞發源地之一。該市三黃雞以肉質細嫩鮮美、皮酥骨軟、香味濃郁而著稱,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便銷售至港澳地區,是三黃雞中的珍品,在嶺南食肆獨領風騷。
“年節看雞大,吉祥傳萬家。”在玉林的鄉間,至今沿襲著比拼年雞體量的古俗。看似簡單的白切技法,實則蘊含著千年的飲食智慧。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將白切雞列為百雞宴之首,謂之“太羹元酒之味”,恰應了玉林人“好雞無需繁烹”的祖訓。
“白切雞看似簡單,要注意的細節可不少。”玉林市烹飪協會會長朱春林介紹,宰雞拔毛后,要從尾部破開一個小洞,將內臟取出,裡外洗干淨后,放入燒開的水中。
褪毛淨膛的閹雞在滾水中三起三落,銅勺舀水澆淋間,雞皮漸漸泛起琥珀光澤。“這‘三上三下’,是為了讓雞肉的肌理在冷熱的劇烈激蕩中鎖住鮮汁。”朱春林邊說邊將整雞浸入鍋中,文火慢煨二刻鐘,起鍋時往冰水裡一淬,剎那間,雞皮變得如同琉璃一般,口感更加爽脆、嫩滑。
斬件擺盤更見功夫,快刀破風,刀起刀落,轉瞬整雞化作牡丹盛放。朱春林說:“要是刀不夠鋒利,或者切的時候拖泥帶水,雞肉就會被切得很碎、不成塊,那可就大大影響食材的美觀了。擺盤環節,則要擺出雞的造型,寓意大吉大利。”而那沙姜碟裡浮著的幾粒紅椒,恰似雪地裡綻放的紅梅,為這道美食增添了幾分別樣的韻味。
在玉林,這道承載著千年食俗的白切雞,如今已成為了富民的“金鑰匙”。
興業縣大平山鎮陳村社區被譽為“廣西養雞第一村”,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規模化養殖三黃雞。目前,這裡已形成了集種雞培育、雞苗生產、肉雞養殖、肉雞深加工、餐飲連鎖於一體的全產業鏈。2021年,陳村社區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目前,社區有標准化規模養殖戶300多戶,年出欄肉雞約1000萬羽,產值達2.92億元。”社區黨委書記全兵說。
玉林的這道白切年菜,也深受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的喜愛。
參皇集團是玉林市三黃雞龍頭公司,也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春節前夕,公司每天發貨上萬單。”參皇集團總裁楊福劍介紹說,依托玉林“南方藥都”“南國香都”的獨特優勢,公司創新推出了五指毛桃鹽焗雞、草本香雞等10余款三黃雞年貨。其中,五指毛桃鹽焗雞的銷售額就達3000多萬元。
近年來,玉林以做白切雞的那份認真執著態度,精心謀劃三黃雞產業鏈,積極探索“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種苗+飼料+農戶+市場”等發展模式,持續健全聯農帶農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該市擁有參皇集團、和豐、農貝貝等20多家三黃雞養殖龍頭企業,發展規模養殖農戶(基地)2.5萬個,從業人員超40萬人。
“玉林三黃雞入選了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名單,在粵港澳地區市場的佔有率超過30%,是全國最大、最集中的優質三黃雞養殖基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三黃雞之鄉。”玉林市農業農村局畜牧與飼料科科長賴勝基告訴記者,2024年,該市出欄肉雞2.57億羽,排名廣西第一,三黃雞全產業鏈產值達270億元,活雞出欄產值達104億元。
暮色初臨時,朱家院中響起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一盤金黃油亮的白切雞端上了桌,穩穩佔據了餐桌的C位。前兩年,靠著養殖三黃雞脫貧致富,朱光河辦起一家牛仔褲加工廠。此時,他夾起一塊雞腿肉,蘸上沙姜汁,望著檐下隨風搖曳的紅燈籠笑道:“這日子啊,就像紅彤彤的雞冠,越來越紅火了!”(記者 鄧盛龍 張鈺斌 通訊員 盧旭林 何少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