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市武宣縣思靈鎮:
圍繞“三條路徑”守牢耕地紅線 做大做強“甜蜜”事業
思靈鎮連片蔗海景觀。覃彩梅攝 |
來賓市武宣縣思靈鎮用活“千萬工程”經驗,把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向,以“連片實施”為抓手,以“整村推進”為導向,圍繞三條路徑建立起耕地保護新格局,蓄力發展糖料蔗產業,牢牢端穩“糖罐子”。目前,全鎮耕地保有量5.1萬畝,超出任務目標0.64萬畝,糖料蔗種植面積達3.7萬畝,實現耕地保護紅線不突破,“甜蜜”事業做大做強有保障。
找方向,做好頂層設計強力支持
一是在機制上做好文章。推行“田長制”,編密“責任網。成立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台《思靈鎮全面推進田長制實施方案》等六項配套制度,健全完善耕地保護工作機制。2021年以來全鎮耕地面積總量增加2.2萬畝,實現連續3年淨增加,穩扛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政治責任。二是在思路上做出調整。加強對土地整治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選定“群眾基礎好、村民熱情高”的太平村為突破口,一周時間高效完成土地清理2200畝,形成“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效應,為“連片實施”打下基礎,成為自治區工作現場會參觀點。三是在產業上做優布局。立足武宣縣“國家糖料生產基地縣和廣西糖料蔗生產重點縣”定位,在土地整治后持續“整村推進”高標准農田(蔗田)建設,糖料蔗由2021年的1.97萬畝擴面到2024年的3.7萬畝,種植面積實現“三連增”,預計產值達1.2億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支柱產業,不僅保持耕地屬性更遏制耕地二次流出,實現了耕地保護和糖料蔗發展的雙贏局面。
尊民意,決策民主落地群眾受益
一是開展接地氣立體化的宣傳。利用懸挂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大水漫灌”的方式拓寬宣傳覆蓋面,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入戶走訪等“精准滴灌”的方式提升宣傳精准度,構建起“多角度+全方位”耕地保護宣傳模式。2021年以來累計發放各類宣傳材料2萬余份,田間地頭協商議事600多場、入戶宣傳超5000次,將耕地保護講到群眾心坎上,在黨員、骨干引導下,群眾主動恢復耕地面積累計達到1.28萬畝,掀起部分群眾返鄉植蔗熱潮。二是推行“以小並大”解決土地綜合利用問題。因地制宜推進“小塊並大塊”土地整治,不搞“機械化”“一刀切”式的土地流轉,在涉及土地流轉價格、期限、用途等重要環節,由村民自主協商確定,形成“民主討論—地塊測量—路網劃定—雙輪抽簽—定樁確認”工作模式,減少了邊界糾紛和耕作糾紛,破解了土地過度分散制約發展的難題,推動了土地實現集中連片經營。2021年以來,全鎮實施“以小並大”改造2.2萬畝,覆蓋9個行政村,部分雙高基地糖料蔗畝產量從6噸提高到10噸。三是創新工作方法精准破解難題。為搶抓春耕時節,避免土地整治影響農業生產,思靈鎮順應民意,大膽創新工作方法,在古樟村桃村片區、靈池村獨山片區3800畝糖料蔗種植基地採取“前期統一種地、后期統一分地”的辦法,引導群眾與制糖公司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由糖企統一調配耕種機械,搶在春雨到來前種下蔗種提前備耕,“統種統分”的工作模式為甘蔗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走出了一條群策群力發展“甜蜜”產業的樣板之路。
提質效,促甜蜜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引進糖企進行全要素保障。引進制糖企業進駐扶持,引導農戶在土地綜合治理后的地塊發展甜蜜產業,推行標准化種植模式,提供“砍樹勾根、機耕機種、培土覆膜、飛防植保”等服務,在濾泥還田增肥、農資購買補助、種蔗技術扶持等方面提供每畝最高1900多元的補貼,一站式解決農戶后顧之憂。二是科技賦能糖料新質生產力。引進全縣首家甘蔗分布式機收站點,為蔗農砍運甘蔗節省削葉、捆綁環節,打破“傳統收獲”模式,甘蔗收割全程機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用工成本,降低糖料蔗含雜率,實現蔗農和糖企雙贏。當前,思靈鎮分布式機收站點一個榨季可加工糖料蔗達2.5萬噸。三是推進蔗葉綜合利用產業鏈。通過“企業+合作社+蔗農”的生產經營模式,引進綜合利用高效能企業,延伸甘蔗綜合利用產業鏈,實現“一根甘蔗吃干榨盡”,充分發揮生態產品價值。當前全鎮引進7家青儲飼料加工企業,推進蔗葉飼料化、肥料化利用,實現蔗葉變廢為寶,蔗葉綜合利用率達92%,延長蔗糖產業鏈。2021年至今,全鎮累計收儲加工蔗尾4.3萬噸,增加綜合效益1600多萬元,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來賓市自然資源局)
思靈鎮靈池村群眾機耕作業中。覃彩梅攝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