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不舍東流去
——關注柳州首部本土原創人文歷史古琴曲《羅池夜月》
《踏莎行-羅池夜月》引人矚目。 |
撫琴,弦動,琴音裊裊而起……
或許,所有的古琴音樂會都能見到上述場景,但記者見到的這場又有所不同——它上演在柳州文廟,其間演奏的是柳州本土原創作品,講的是柳州“老市長”柳宗元的故事,“柳州元素”貫穿了全場。
1月12日晚,廣西古琴協會乙巳年柳州新春音樂會暨抱朴居成立十二周年音樂會在柳州文廟舉行。穿插著香事、茶事、書法、長袖舞等雅事,十余首古琴名曲連番上演。其中,一首古琴弦歌《踏莎行•羅池夜月》尤為引人矚目。
“風起青萍,雲浮嶺樹,月泊羅池小天幕。黃蕉丹荔問秋風,何方堪為心安處。
碑影三絕,劍銘六句,曠代衣冠繁霜露。柳江九曲玉帶水,為誰不舍東流去。”
當晚,文廟大成殿的青磚綠瓦之上,有一彎明月高懸。5位演奏者邊彈邊唱,伴隨著一段韻味悠長的唱詞,琴音與月光互為回縈,流淌進觀眾心間。一曲終了,觀眾掌聲雷動。
這首《羅池夜月》是柳州首部本土原創人文歷史古琴曲,甘草作詞,廖文祥作曲和古琴演奏,相關影片由柳州市融媒體中心攝制。該作品以柳州古八景“羅池夜月”為主線,化用“柳柳州”柳宗元詩文中的典故,營造出一種蒼涼而空靈的氛圍,表達了作者對心靈歸宿的探尋、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以及對柳宗元高尚品格的敬仰之情。
“我在唱的時候,特意加入了柳州話的腔調,就是想突出本土色彩。”廖文祥說,文廟是讀書人心目中的聖殿,是詩書禮樂教化之地,傳承著中華民族千年的精神文化積澱。在這裡首次演奏《羅池夜月》,感受格外不同。
古人撫琴,一般是給自己聽,給天地聽。但此時此刻此景,恰有明月清輝,又有江風拂過,撥弄琴弦之間,仿佛穿越了千年時空,回到了柳宗元在羅池月夜下踱步思索之景。精神與天地的交響,讓聽者的思緒更加盡情地寄托和釋放。
演奏者之一黃琳也深有此感。他說,今月曾經照古人,希望能通過作品地更好呈現,讓更多人懷古詠今,進一步傳承柳宗元文化,讓千年文脈和百年工業交相輝映,在建設新時代柳州中展現新作為。
撥開歷史煙雲,翻閱史冊,柳宗元對古琴頗有研究。他在《霹靂琴贊引》中寫道:“琴莫良於桐。桐之良,莫良於生石上,石上之枯,又加良焉,震之於火為異。”
“古琴藝術不能像古董一樣束之高閣,常彈才能常新。”古琴愛好者吳芳子在現場欣賞《羅池夜月》后,感觸頗深。在她看來,就像“老市長”柳宗元之於柳州人,需要傳承的不僅僅是緬懷的形式,而更重要的在於傳承其人生智慧、發揚其精神品格。
正如作品結尾那句“柳江九曲玉帶水,為誰不舍東流去”,時代如江河,滾滾東去,不舍晝夜。
在看到柳江奔騰的精彩之時,也別忘了,真正將潮頭推高的,是無數平凡而奮進的水滴。他們有個共同的鏗鏘的名字,謂之,柳州人。(韋斯敏 韋蘇玲)
來源:柳州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