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廣西合浦:三點發力 深耕“藍色經濟”提質增效

2024年12月09日17:42 |
小字號

近年來,廣西合浦縣聚焦“三點發力”,從構建生態體系、助推轉型升級和延伸產業鏈入手,讓“藍色經濟”提質增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2023年漁業產值86.85億元,同比增長3.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79元,增速7.7%,漁業從業人員達12.89萬人。

“耕海牧漁”構建漁業綠色體系 夯實生態根基

該縣修編完善《合浦縣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科學劃定“三區”,合理布局海洋產業,統籌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在近海做“減法”,在中遠海做“加法”。截至第三季度,全縣養殖企業(場、戶)13445家,水產品產量43.92萬噸,產值63.84億元。優化配置308公裡海岸線,85萬畝灘涂面積,以及沙田、管井、大風江等3個漁港碼頭資源,發展“網箱養殖+底播貝藻類增養殖”,更新改造鋼質漁船,北斗衛星、探魚儀等先進技術,提高遠航作業冷凍能力,打造國家級大風江口海洋牧場示范區。選派優秀人才深入村屯推廣新技術,設立水產病害測報點20個,開展水生動物疫病監測、水產苗種產地檢疫技術,提供病害診斷和技術、用藥咨詢服務,培育了106家涉漁新型經營主體,其中打造了9家示范家庭農場、5家示范合作社,帶動1890名農戶增收。

“上岸下田”助推漁業轉型升級 打造產業集群

該縣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佣”“養殖戶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重點在閘口等9個沿海鄉鎮,推廣陸基養殖新模式促進漁業轉型升級,建設“調控別墅”工廠化養殖示范基地,全縣陸基養殖圓池共1933個,產值約1.7億元。小拱棚對蝦養殖共1.7萬畝,產值約9億元。結合全縣高標准農田12.59萬畝,推廣“溝養”“平養”“冬養”,採用“邊溝+魚坑”等形式,利用冬閑田或在水稻種植期間引導農戶發展“稻田+魚、蝦、蟹”等生態種養。其中,著力推進鹽鹼地異位或“同位+異位”稻漁綜合種養,構建塘(魚蝦)—渠(多級排鹽)—田(水稻)復合種養降鹽排鹼系統。圍繞“種業—裝備—養殖—加工—物流—銷售”補鏈延鏈,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養殖戶(脫貧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建設合浦縣桂台鮪豐漁業現代化示范區,目前合浦縣有現代特色漁業示范園區、示范點53個,帶動4000多名農民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促進村集體增收131萬元。打造一批“拎包入住”的產業平台載體,致力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漁工貿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園,開發東南亞市場,擴建出口備案基地36個。2023年全縣加工水產品達3.78萬噸、產值達9.85億元。

“海港鄉愁”延伸漁業產業鏈條 激活全域文旅

該縣挖掘反映漁業漁村漁民、疍家習俗和農耕文化的老物件、老技藝、老照片,留住見証歷史發展的“鄉愁”,厚植文化底蘊。已建成廣西首個大型綜合性海絲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涵蓋貝雕、角雕、銀雕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鄉村博物館”村史館25個,組織完成編撰《永安史話》等一批村志。推動漁文化傳承、研學基地,運用“非遺進校園”等線上線下活動3000多場,8月10日央視《非遺裡的中國》再度呈現獨具匠心的貝雕、角雕工藝品,成為北海合浦縣的城市名片之一,2024年優酷出品電視劇《珠帘玉幕》,以《珠還合浦》貝雕作品為原型帶熱文博旅熱潮,11月,合浦縣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138%。依托“珠鄉人才孵化器”,賦能傳播海絲文化故事。合浦縣漢代博物館作為國內唯一以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作為專題的博物館,館藏5000余件出土文物,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有1300多件(套),3年間接待觀眾超100萬人次。近年來,已制作出版兒童文學作品《鳳影引航·穿越海上絲路》,建成5個自治區級非遺傳承基地,海上絲路文化遺址公園入選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打造“海絲首港景區”網紅打卡地,集海絲文化體驗、大型實景演藝、濱海休閑漁業度假、垂釣趕海生態觀光於一體,以獨特的漁業風情吸引游客,體驗式休閑漁業成為新業態。此外,合浦南珠、北海海鴨蛋入選首屆“中國十珍十寶”名錄,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30個,擁有合浦文蛤、合浦南珠2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水產品,1個水產品通過“圳品”認定。(林啟波 石慧)

來源:合浦縣委宣傳部

(責編:張芳、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