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港北區:向“新”發力 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2024年09月18日13:24 |
小字號

菌菇進廠、雞鴨上架、豬牛上樓、魚蝦上岸……這些高效種養模式,在貴港市港北區都可看到。近年來,港北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9月13日,在港北區的貴牧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智慧豬場,小豬在舒適豬舍裡或覓食或休憩,感應探頭實時收集數據反饋至監控系統,技術員通過手機、電腦就能掌握生豬每日喝水量、食料量、生長情況。該公司董事長周藝介紹,智慧豬場應用智能現代化設備,他們隻需在電腦設定好飼喂、刮糞的時間和豬群各階段的適宜溫度,就能自動飼喂、刮糞以及保持生豬生長環境。通過這樣物聯網+互聯網養育肥豬方式,一個人可管理4000頭豬,管理效率提高了30%以上,管理成本降低15%左右,省心省力、降本增效。“目前,豬場生豬養殖165天就可出欄,今年已出欄生豬1萬多頭,現存欄9000多頭。”

新質生產力為港北區設施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港北區還引進了生豬AI智慧豬場項目,通過物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高規格智能機械化豬舍基礎上搭載“6+1”智慧管理系統,實現規模化養殖全程數字化、智慧化管理。生豬AI智慧豬場正安裝智能巡檢機器人,計劃10月中旬進第一批豬苗,預計今年12月底,生豬存欄2.5萬頭。

現代智能裝備的“武裝”下,港北區種植養殖業逐步由傳統方式向工廠化轉變,農業生產變成了可精准控制的工業化流水線。走進一個個現代化的種植養殖工廠,科技十足的農業生產過程令人驚嘆,智能設備不僅解放了勞動力,還產出了更美味、更適應消費需求的農產品。

在港北區的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智能菇房,水霧繚繞,藍光映射,10層的層架擺滿菌棒,仿佛置身科幻片片場。該公司副總經理黃耀沿說,公司推廣運用液體菌種制種、工廠化立體式栽培等新技術,利用智能裝備控制菇房的溫度、濕度、光照,為食用菌生長創造適宜環境,形成了周年化、工廠化栽培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生產效率提升近40倍,節約了95%的勞動力,品相、口感、營養有保障,其收獲更是突破了時空限制。”黃耀沿說。

標准化養殖池、現代化育苗、系統化管理……在港北區的貴港市鑫海水產種苗養殖示范區,處處透露著現代設施漁業的新氣象。一個個育苗池有序排列,裡面水質清澈、水流緩慢,數不清的魚苗游弋其中,活力十足。該示范區負責人卓偉靈介紹,今年3月起,示范區應用工廠化循環水高密度養殖,比傳統魚塘養殖節約80%的用地、比常規陸基養殖節水80%以上,養殖產量是常規陸基養殖的2.5倍,傳統池塘的12倍,有節水、節約用地、增產增收的優勢。繁育的魚苗體質健壯、大小均勻,品質深受市場認可,今年以來已銷售100多萬尾魚苗,10月初又將有一批育苗上市銷售。“育苗間採用現代生產設施技術,集純氧增氧、水質監測、水體消毒、養殖尾水處理於一體,這既提高魚苗成活率、產量,又提升魚苗品質。”

新質生產力加持農業生產,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港北區按照“一個鄉鎮打造一個農業場景”的目標,圍繞生豬、食用菌、蛋雞、肉牛、設施漁業、稻蝦、特色水果、設施蔬菜等“8+N”特色產業,深入開展精准招商、場景招商。今年1至8月,港北區已簽約農業項目18個,總投資8.55億元。

該區牢固樹立“媽媽式”的服務理念,持續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按照“一個項目、一個牽頭單位、一個聯系服務人員”的工作思路,主動協調解決企業在用水、用電、土地、環評、手續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助力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推動設施農業集約化、標准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做優做強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目前,該區發展設施種植業面積達2.3萬畝,擁有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70家、養牛場6家、禽類養殖場19家,建成陸基圓桶養殖池22個,跑道養殖水槽18條,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5棟。上半年,該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 4.4%。(陸宏夏 蘇蕊花)

來源:港北區委宣傳部

(責編:王勇、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