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南寧市良慶區:堅守基層“小舞台” 譜寫民族團結“大文章”

人民網記者 王勇
2024年09月12日10:44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在南寧市良慶區,許多新時代工作者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的深厚內涵,以溫暖和責任擔當描繪民族團結新畫卷。

醫者仁心 爭做鄉村健康守護者

群眾健康的“守護人”——周潤華,是良慶區那馬鎮那僚村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大家都親切地稱她一聲:“阿華”。她一身白大褂一穿就是23年﹔白大褂和破舊的“鄉村醫生証”見証了她20多年的從醫之路。她用自己的仁心仁術,無私奉獻著,不僅守護著村民們的健康,還以實際行動團結各族群眾,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周潤華所在的良慶區那馬鎮那僚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裡生活著壯族、漢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村民。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和語言,但在周潤華的心中,他們都是需要自己守護的親人。

周潤華在衛生室給群眾看病。人民網記者 王勇攝

周潤華在村衛生室給群眾看病。人民網記者 王勇攝

每天清晨,周潤華便早早地打開村衛生室的門,開始一天的忙碌。村衛生室雖然簡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條。藥櫃裡擺滿了各種藥品,診療床上鋪著干淨的床單。前來就診的村民絡繹不絕,周潤華總是耐心地詢問病情,仔細地進行檢查,然后開出合適的藥方。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患者,她還會親自上門服務,無論風雨,從未間斷。

在那僚村有一位莫阿姨是高血壓患者,因高血壓腦梗,癱瘓臥床,常需要服藥及監測血壓,而其家中隻有她老伴相依為命,老伴也是一位腿腳不便的殘疾人﹔隻要一個電話,周潤華便知道是莫阿姨有需要了,便立即騎著她的電動車到莫阿姨家裡為她送藥,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五年,還從未收一分錢。雖然莫阿姨已故多年,但莫阿姨的配偶常感謝周潤華村醫,是周醫生讓他老伴多活了三年。同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居民們詳細介紹“先診療后付費”“大病救治”以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惠民政策,確保每一項政策都能深入人心,讓居民們在面對疾病時不再無助,而是擁有更多的保障和信心。

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隻要鄉親們一個求醫的電話打來,她都會上門看診。許多人都說她是鄉親們的“家庭醫生”。

每天除了在衛生室接診,周潤華還會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門隨訪,用藥指導,監測血壓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行醫23年來,她扎根鄉村,用醫術和腳步踐行醫者使命。

記得有一次,那僚村那務坡黃大叔不小心掉進石灰池中,造成全身大面積燒傷,緊急送往上級醫院醫治,因家境困難,脫險后便帶藥回家更換,請周潤華為其換藥,每換一次藥需要2小時,累得她腰酸背痛,且創面觸目驚心,但這一換就是三個多月,就連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沒間斷,直至痊愈,周潤華沒收黃大叔一分錢。事后,黃大叔感謝地說:“幾個月下來,她細致認真,毫無怨言,自己能這麼快痊愈,全憑周醫生,雖不是女兒,但勝似女兒。”聽到居民對自己這樣評價,周潤華憨實的臉上寫滿了欣慰.……

在鄉村,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很多人對一些疾病的認識不足。為了提高村民們的健康意識,周潤華經常利用業余時間,走村串戶,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活動。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講解各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讓他們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在宣傳過程中,她特別注重民族團結,強調各民族之間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共同維護好大家的健康。她的宣傳活動得到了村民們的廣泛認可和好評,大家的健康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每兩個月都要組織居民聚在一起,給大家講講健康知識。比如,減油減鹽減糖到底怎麼減、慢性病如何防治等內容。今后,我還得多多宣傳引導大家,隻要有一個人用上了,我這個課就沒有白教。”

周潤華入戶給群眾檢查身體。人民網記者 王勇攝

周潤華入戶給慢性病群眾檢查身體。人民網記者 王勇攝

在那僚村,她是鄉親們救命的醫生、是胸懷鄉土的赤子、是居民口中的“120”﹔在這裡她守護鄉親,她與她的電動車到過村裡的每一條巷子、每一個角落﹔提起她,居民們都贊不絕口,這份贊許與信任源自她23年的兢兢業業。“做醫生心要正、行要穩、情要暖,要真正做到醫者仁心。”這是周潤華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她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守護一方百姓的信念與堅守。“我與大家既是鄉鄰,更似親人,她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她們,我希望能讓她們有‘醫’靠,更有依靠,當一輩子的鄉村醫生,做一輩子的健康守護人。”

周潤華一家祖孫三代服務鄉村,擔當起了鄉村醫生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重任。據了解,周潤華家婆黃月英擔任鄉村醫生工作20多年﹔周潤華兒子莫章揚2022年也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在鄉村的這片土地上,他們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村民們前行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仁心和奉獻,書寫著一曲曲動人的民族團結之歌。

在未來的日子裡,周潤華將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村民們的健康和幸福而努力奮斗。她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奉獻基層 共筑民族和諧新家園

在南寧市良慶區銀海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澤,用無私奉獻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以實際行動為群眾辦實事,團結各族群眾,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銀海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21個民族。朱澤自擔任銀海社區黨總支書記以來,始終把群眾的需求放在首位。他深知,團結各族群眾是社區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在朱澤的帶領下,南寧市良慶區銀海社區以“五心·五家園”(即紅心聚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齊心共建——建設共同富裕幸福家園﹔誠心惠民——建設守望相助和諧家園﹔暖心服務——建設宜居康壽美麗家園﹔用心守護——建設社區穩定平安家園。)服務為主要抓手,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創建了社區治理新格局,積極營造互嵌式社區環境,不斷促進轄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朱澤(左二)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入學難題。銀海社區供圖

為群眾辦實事,是朱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年前,來自青海撒拉族居民馬蘇立曼尼,因為被騙導致負債累累,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難,背井離鄉來到銀海謀生,當時他的兩個兒子面臨著無法入學的難題。“我們社區了解他的情況后,主動多次與校方溝通協調,先后幫助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在西南學校、永興小學辦理了免費入學手續,解決了馬蘇立曼尼兩個兒子‘入學難’的問題。”朱澤說,馬蘇立曼尼還特地給社區送了一面錦旗,以示感謝。

朱澤深知,要真正實現民族團結,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讓各族群眾在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幫助。

銀海社區每個月都會組織文化活動,邀請各族群眾一起參與。利用春節、元宵節、廣西三月三、中秋節等節慶機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中,各族群眾不僅展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增進了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大家歡聲笑語,共同分享著生活的喜悅,感受著民族團結的力量。

朱澤還注重在社區中營造和諧的氛圍。他積極倡導鄰裡互助、團結友愛的精神,鼓勵各族群眾在生活中互相照顧、互相支持。當有群眾遇到困難時,他總是第一時間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前去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在他的帶動下,社區裡的各族群眾逐漸形成了一種互幫互助、團結和諧的良好風氣,社區群眾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我們社區持續打造‘線上+線下’就業服務陣地,千方百計為各族群眾送崗位、送政策、送信息,拓寬各族群眾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朱澤說,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聯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隻有把社區工作做好,才能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

在朱澤的帶領下,銀海社區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南寧市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面對榮譽,朱澤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說:“作為一名社區黨總支書記,我將繼續努力,為群眾辦實事,團結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建設和諧社區、美麗南寧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朱澤的工作歷程,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基層干部。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今后,朱澤將繼續帶領銀海社區的各族群眾,在民族團結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區而努力奮斗。

(責編:王勇、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