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薈聚龔州 唱響戲韻風華

![]() |
粵劇折子戲《七月七日長生殿》 |
5月19-23日,“平南縣首屆‘粵響龔州’戲曲活動周”暨“5·23廣西全民藝術普及月”活動在平南縣文化館、縣影劇院接連上映,活動以歌抒懷,以舞傳情,為群眾獻上一場場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的文化精神大餐。
夜幕降臨,舞台上燈光璀璨,曲藝悠揚。戲曲家們勾好臉譜,戴上頭飾,穿上服裝,或水袖輕拂或龍行虎步輪番登上舞台,舉手投足間揮洒自如,美態盡顯,以古曲古調配唱民間傳說、近代故事及現代文明新風。曲詞情意綿綿,曲調婉轉動聽,鑼鼓鏗鏘和諧,一個個原汁原味的文藝精品雲集於此華麗上演,讓群眾看上了癮,聽著了迷,歡笑聲掌聲連連不斷。
此次活動開設了“區內外團隊曲藝聯歡” “名家獻藝及粵劇精品展演” “‘名家談戲曲’科普講座”“文藝演出”等環節。其中,“名家獻藝及粵劇精品展演”活動預告發出的第二天,票就預約完了。當晚,平南縣影劇院600多個座位無一虛席,大家近距離聆聽古韻古調,細細品味著感受著傳統戲曲的深厚底蘊。
陳女士帶著孩子早早就來到了影劇院,“因為我對粵劇本來也有一點興趣,而且我想帶小孩來感受一下粵劇文化,讓他從小就了解這一非遺的文化。”
活動邀請了國家一級演員梁素梅、陳強、鐘玉堅,以及廣東省陽春市粵劇團等一批區內外名家、優秀藝術團到平南來獻藝、展演。他們與本土戲曲家聯袂為大家展示了不同腔調的魅力。《帝女花》《七月七日長生殿》等粵劇曲藝中經典段落、折子戲先后上演。
陽春市粵劇團組建於1952年,是目前陽江地區唯一的國有專業粵劇團體、粵西首個受邀在京演出的國營粵劇團體,曾獲得廣東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多次受邀赴新加坡等地演出。
在平南,粵劇是一張亮麗的名片。平南縣的粵曲則在清光緒末年便成立有音樂社,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平南縣政府和民間藝人的大力保護傳承和發揚,2008年、2011年大安鎮蟬聯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粵曲)”。《大安印記》被評為“戲劇中國”2021年度優秀劇目線上展演優秀劇目。《飛兵奇沙家浜》參加廣西桂東南四市粵曲邀請賽榮獲一等獎。《勤勞創出致富路》《壯別》分別獲第八屆第七屆全區基層群眾文藝匯演三等獎。
國家一級演員、梧州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陳強表示對平南粵劇的贊賞:“平南在粵劇粵曲傳承推廣做得很好,各個業余的團體都做得非常好。”
作為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是大灣區、兩廣文化同根同源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近年來,粵劇家們亮起嗓子、舞起水袖用有特色、接地氣的戲曲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創作一批批群眾喜聞樂見、傳遞正能量的文藝精品,深挖粵劇曲藝文化的內涵,拓寬粵劇曲藝文化范疇,逐步形成特色文藝品牌,來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
國家一級演員、第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西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梁素梅在22日晚的展演上給大家帶來粵劇折子戲《江姐》。在她看來,近年來粵劇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歡迎,體現了廣大群眾對粵劇的認可和喜愛。
“現在我們還踴躍在舞台上,也是在激勵年輕人,希望他們更加熱愛粵劇,也更加努力。”梁素梅說道。
戲曲需要改革和繼承,戲曲家們堅持培育新一代傳承人,致力於戲曲的創新和發展,讓戲曲再向高峰走。平南縣通過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探索文化志願服務創新性可持續發展機制,擬塑造“粵西望邑繁花路”系列文化品牌活動之子品牌活動,進一步增強平南縣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平南縣的知名度。
陳強認為,隨著年輕人的加入,粵劇也將迎來新的生命力。他說,要堅持守正創新,促進粵劇粵曲的新發展。(盧昱冰 劉佩林 莫舒華)
來源:平南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