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
古村綻放新光彩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2月29日第7版頁面截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大蘆村東園別墅保留著不少傳世楹聯。靈山縣住建局供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村民穿上瑤族傳統服飾表演長鼓舞。朝東鎮政府供圖
廣西建筑工匠學院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培育基地的學員在思源民俗博物館砌筑馬頭牆。秦鐘明攝
吹地筒、賽蘆笙、打油茶、擺百家宴……不久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精彩的侗年節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觀賞體驗。
位於程陽八寨景區的平岩村,擁有合龍風雨橋、平寨鼓樓等侗族傳統建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平岩村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全力發展文旅融合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廣西作為沿邊、沿海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多彩,傳統村落數量多且各具特色。近年來,廣西通過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建設、加強資金支持和人才培養,大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廣西已公布四批自治區級傳統村落名單,涵蓋792個村落,其中342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在全國名列前茅。
形神兼備,彰顯古村之美
走進桂林市灌陽縣江口村,青山掩映,小橋流水,古道蜿蜒,桂北古民居建筑錯落有致,鋪展出一幅旖旎的畫卷。不少游客在古街漫步,時不時拿起手機、相機拍照留念。“我們提前預訂了民宿,到村裡放鬆心情,品嘗農家菜。”來自南寧市的梁先生說,他帶著家人來江口村度假,近距離感受古建筑之美。
江口村自古就是水運發達、商貿繁榮之地。傳統村落核心區佔地3.7公頃,古街、古橋、古渡口等見証了江口村昔日的繁華。村內現有傳統建筑87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56座。
近年來,灌陽縣實施保護性修繕、宜居性改造和活化利用工程,採用“修舊如舊”的手法,對江口村43座傳統民居進行局部修繕,對12座危舊傳統民居進行加固﹔對古街道和舊址園、一三園、休憩園、龍門橋頭、古渡口等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提升,並完善景觀標識系統。
如果說古建筑是傳統村落的“形”,那麼歷史文化就是傳統村落的“魂”。江口村是桂劇發源地之一,清末官員唐景崧在江口村組織桂劇戲班,促進了桂劇文化發揚光大。江口村唐景崧故居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有著“一門三翰林”的美譽,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進一步挖掘江口村的歷史文化底蘊,灌陽縣發行《同胞三翰林》《唐景崧傳》等書籍,舉辦“二月七猜謎一條街”、桂劇表演等活動,不斷提升“中國桂劇之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022年,灌陽縣被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同年,廣西籌措資金2.6億元,在包括灌陽縣在內的11個縣(區)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建設,完善村落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讓傳統村落煥發蓬勃活力。
文旅融合,帶動村民致富
雕梁畫棟的嶺南古宅、高大蒼郁的古樹名木、內容豐富的楹聯匾額……欽州市靈山縣大蘆村以“三古”(古宅、古樹、古楹聯)聞名,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村內保留著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陳卓園等10個古建筑群,是廣西目前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靈山縣著力打造大蘆古村文化生態旅游區,定期舉辦荔枝文化節,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田、園、山、水、村完整有序相互交融的宜居鄉村。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大蘆村接待游客23.8萬人次。
“我在大蘆村開商店10年了,以前生意冷清,村裡搞了文化旅游后,游客越來越多,我的商店生意也越來越好了。”大蘆村村民勞忠湛笑著說。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秀水村是鑲嵌在廣西東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僅有秀美的山水,更有綿延千年的文脈。秀水村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有狀元樓、古戲台、古牌坊、毛氏宗祠、古民居群等歷史文化建筑,有皇帝賜封和官府賀贈的各式古牌匾,堪稱“古建筑博物館”。
秀水村在全面開展傳統建筑保護修繕的基礎上,將傳統建筑與瑤族文化結合,發展新興業態,建設民俗體驗館、瑤族油茶文化展示館、咖啡廳、茶室、畫室等,融入蝴蝶歌、長鼓舞等民俗表演活動,售賣手工藝品和農產品,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秀水村推行“房屋入股,統一運營”的民宿發展新模式。農戶與平台公司合作,以自家閑置房屋經營管理權入股,由公司統一管理、統一裝修、統一經營,對民居外圍庭院進行園林式造景,內部按照星級農家樂標准裝修,打造具有瑤族特色風格和鄉村原生態氛圍的民宿群。
培育人才,傳承工匠精神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在一些地方,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出現斷層。為保障鄉村傳統建筑技藝薪火相傳,廣西構建了“廣西建筑工匠學院”“傳統工匠培訓基地”“縣級培訓基地”三大培訓平台,開展一系列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傳統建筑工匠的專業水平,壯大鄉村建筑人才隊伍。
2021年12月,首期廣西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專題培訓班開班,“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唐以金走進課堂,講授“木雕實操程序及方法”。他從62把不同形制的木雕工具講起,拓展到雕花分類選材、圖案造型走勢以及“五遍成活”的雕刻流程,讓學員們系統、深入地了解傳統木雕技藝。
“無論是傳統村落保護還是村容村貌提升,都需要建筑工匠的參與,以傳統技藝還原鄉村歷史風貌。”唐以金說,“近年來,國家提出要保護和培養傳統工匠隊伍,發揚工匠精神,令我們倍感振奮。”
2023年12月,第四期廣西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培訓班在廣西城市建設學校舉辦,吸引了來自廣西各地的30多名鄉村建筑工匠參加。
“通過這次學習,我的專業技能提高了,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專業化的鄉村建筑工匠。”來自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楊雲東高興地說。
2021年以來,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全州縣思源民俗博物館設立廣西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培育基地,採取“師父帶徒弟”的方式,開展馬頭牆砌筑、榫卯木作、雕刻等傳統建筑技藝培訓,培育“八桂鄉村傳統建筑名匠”,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2022年,“廣西建筑工匠學院”在廣西城市建設學校挂牌成立,以建筑工匠培訓中心為服務平台,為建筑工匠、產業工人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為企業和社區提供創業咨詢、技術指導、高質量人才培訓。
為盤活傳統村落資源、助推鄉村振興,賀州市組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指導組,每年開展傳統村落“體檢”,並對全市傳統建筑工匠摸底調查、建檔立冊。2022年以來,已為500名建筑工匠開展技能培訓,打造了10余支傳統建筑修繕工匠隊伍。
“我們動員全社會力量,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契機,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抓手,努力把廣西鄉村建設成‘生活舒適的樂園、道德示范的家園、生態良好的田園、鄉愁記憶的故園’。”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廣西將不斷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體制機制,持續推進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培育,賡續鄉土文脈,守護文化遺產,讓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煥發燦爛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