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廣西民宗系統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易地搬遷安置點工作

2023年12月18日15:37 |
小字號

2023年以來,廣西民宗系統創新工作方法,謀劃開展好易地搬遷工作“后半篇文章”,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易地搬遷安置點工作,形成了各族搬遷群眾與安置地居民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氛圍,確保各族群眾住得下、融得入、能發展。截至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銀海區平陽鎮東山村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隆安縣城廂鎮震東社區等10個安置點所在社區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融水苗族自治縣苗家小鎮安置點等38個安置點所在社區被評為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一是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引導各族搬遷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五個認同”,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同時,大力宣傳黨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和民族政策,傳遞黨和政府對各族搬遷群眾的關心關懷,引導各族搬遷群眾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上來。積極挖掘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典型,講好各族搬遷群眾團結進步的生動故事,大力宣傳各族搬遷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守望相助、團結進步的生動故事,激發各族搬遷群眾的內生動力,引導他們通過努力拼搏,創造美好幸福生活。易地搬遷安置點在今年“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中,出版宣傳海報300多版,張貼標語、懸挂橫幅5000多條(幅),開展宣講活動60多場次,開展文體、宣教活動600多場次,500多個安置點組織各族群眾參與,10多萬人次到民族之家、文化廣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館等場所參加宣傳教育活動。

二是扎實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安置點活動,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中華文明禮儀、中華傳統技藝教育等活動,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共同引導各族群眾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和方式,與鄰為親、與鄰為善、與鄰同樂。大力傳承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辦好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侗族冬節、苗族蘆笙節、打同年、打油茶、唱苗歌、吹蘆笙、吃百家宴等民俗活動,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百色市率先印發《關於在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指導意見》,在安置點建設愛黨愛國感恩教育展示館(廳)6個、感恩廣場18個、感恩長廊33個、感恩亭7個、感恩台40個,激發搬遷群眾的愛黨愛國熱情和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強大內生動力。

三是促進安置點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社會條件,保障與各族搬遷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衛生健康、教育事業、文化體育、公共法律等基本公共服務。落實“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桂在行動”,實行“新市民”團結交融行動,提升各族搬遷群眾互嵌式居住水平。聯合搭建“中華民族之家”示范載體,展示各族搬遷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貴資料。在安置點規劃一定的空間場所,搭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聯誼平台,通過線上線下服務、固定宣傳屏幕宣傳展板、日常民俗節慶活動等,留住“鄉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社區公約、居民守則,融入社區建設環境,多措並舉促進各族搬遷群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引導各族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生活。建立對各族搬遷群眾的關愛機制,加大幫扶力度,切實解決各族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合理照顧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幫助他們盡快適應並融入安置地社區生活,增強各族搬遷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以促進服務融入,構建各民族“共建”家園的思想基礎﹔以推動文化融入,構建各民族“共享”家園的精神支柱﹔以加快生活融入,構建各民族“共居”家園的情感紐帶,為各族群眾營造美好生活氛圍。

四是協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3年,廣西獲得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71588萬元,資金量比上年度增加4077萬元,增幅6.1%。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資金支持力度,全年投入44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含4個參照支持縣)中央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50799萬元,佔資金總量的70.8%。此外,全面落實項目備案、進度通報、實地督查等制度,深入寧明、龍州、憑祥等資金投入重點縣(市、區)進行實地督查指導,確保了資金使用安全,不斷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2023年5月,國家民委等五部門通報2022年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績效評價考核結果,廣西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績效評價考核獲得A等。通過加大投入,用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著力提高移民搬遷安置點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水平,加大移民搬遷后續產業扶持力度,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易地搬遷和水庫移民各族群眾共同發展進步、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五是實施民族團結便民利民服務工程。健全移民搬遷安置點服務管理機制,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為各族群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如隆安縣震東社區打造“15分鐘民族服務圈”,共建民族團結服務圈。實施民族團結便民利民“九個中心”服務工程,即:一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設民政社會救助、信訪接待服務等服務窗口,為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辦理”綜合服務﹔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學習宣傳教育活動﹔一個就業服務中心,提供就業培訓、信息收集、用工聯系服務﹔一個民族團結文體活動中心,滿足社區居民文體休閑娛樂需求,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一個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提供關愛服務﹔一個兒童活動中心,為兒童提供集中活動場所﹔一個平價購物中心,為各民族群眾提供品種繁多、物美價廉的民族特色用品和副食品﹔一個綜治服務中心,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民族間民族矛盾調解、警務服務﹔一個物業服務中心,為各族群眾提供“管家式”服務,取得明顯成效,促進了安置點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吳榮)

來源:廣西民宗委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