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區長塘鎮:以高標准農田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的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千畝沃野上,剛播種完畢的晚稻秧苗正茁壯成長﹔大雨洗禮后的天空清透湛藍,成群的白鷺飛過,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七山一水兩分田”是長塘鎮土地的真實寫照。長期以來,該鎮農村耕地分散、生產效率低、產業規模小等問題制約著鄉村產業發展。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當地黨委、政府狠下決心,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讓“短板”土地煥發新活力。
長塘鎮圍繞“護田”加強耕地保護,圍繞“增田”大力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採取“旱地改水田”“小田並大田”“坡地變平地”的措施實現“荒地變良田”。此外,還在天堂村規劃建設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打造集高標准農田、稻田觀光、康養旅游等為一體的三產融合水稻產業示范引領區。
“2022年2月,長塘鎮提出在天堂村開展‘地平整、戶連片、路成網、渠相連’的高標准農田建設,被政府採納並交由相關部門推動實施,經過這一年多的發展,變成了現在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內連片成塊的水稻景象。”長塘鎮天堂村黨總支部書記李元玲說,重新規劃后的農田產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多了。
調配農藥、放置水泵、預設播撒區域……近日,在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內,伴隨著急速的“嗡嗡”聲,一架無人機在蔥郁的稻田上空來回穿梭,旋翼下巨大的氣流推動農藥霧流均勻散開、精准噴洒。
這番科技感滿滿的機械化作業,讓天堂村村民李元瑞特別感慨:“小田變大田,是過去好幾代人都不敢想的事情。這種機械化操作的場面過去也從沒見過。”
該園內的稻田裡還安裝了智能檢測設備,可以實時監測水稻的溫度、濕度、虫害等數據,大大地減少了人力成本。對外銷售的大米外包裝上還貼有溯源碼,以便消費者對其“前世今生”進行溯源。
目前,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小田並大田、坡地變平地”已完成2000畝,三期開發完成后,種植面積將達到3000畝,並通過全面推廣機械化生產和無公害水稻種植,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守好糧食安全底線。
接下來,長塘鎮將全面統籌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內山、水、林、田、湖、村庄一體化建設,圍繞“稻文化”主題,奮力打造廣西都市近郊田園小鎮,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長塘鎮將提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健全完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在高標准建設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的同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鄉村產業聯農帶農成效更顯著。”長塘鎮鎮長楊其識說。(郭少東、王功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