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洞井:傾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遍地開花”

![]() |
洞井牌燈舞 |
洞井瑤族鄉是桂林市灌陽縣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全鄉轄9個行政村,112個村民小組,140個自然屯,總人口2490戶9457人,主要民族為漢族和瑤族,瑤族人口佔比39%。洞井瑤族鄉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謀劃,用心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多措並舉推進民族融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走深走實。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落實。該鄉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一崗雙責”,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研究制定《洞井鄉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實施方案》,每月定期召開主題宣講,把黨的民族政策理論知識要點等內容納入學習內容,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與黨員教育、三會一課、干部教育等學習工作一同部署一體推進。同時,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系服務群眾等活動為依托,通過實施新建農貿市場、中小學校擴建、江桂高速公路建設、優秀教師和好人好事表彰以及進行洞井古民居修繕改造,結合當地文旅特色打造成宣傳教育基地,全面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提升宣傳教育,彰顯洞井特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傳統節慶活動和民族節慶活動,定期舉辦春節期間“新春文藝晚會”活動,婦女節期間的“巾幗風採”活動,勞動節期間的勞模評選活動,國慶期間的“優秀志願者”等評選活動,一年一度的“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帶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和諧家園創造、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大力發展產業來促進促民族團結進步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族文化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全鄉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優質電、村村通網絡,椅山村發展種植柑橘1000畝,已成為引導和探索發展洞井高標准發展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致富門路”,太和村敢為人先,試種400畝山蒼子發展村集體經濟,經濟效益已初顯成效,保良村帶領村民群眾發展種植靈芝200畝,其他各村結合本村特色,積極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推動瑤鄉經濟煥發新活力。
結合重點工作,夯實創建基礎。“以前的日晒雨淋的馬路市場一去不復返了,新建的農貿市場干淨整潔,熱鬧非凡,每天都吸引十裡八鄉的村民前來趕圩﹔濱江路新裝了很多路燈,成為了村民群眾散步遛娃的好去處﹔鄉中心小學新教學樓明年就可以建成了,孩子們很快就可以去新教室讀書學習了······”該鄉以“同心協力·鑄就古美綠洞井”為主題,立足全鄉40周年鄉慶實際,爭取落實了一攬子項目,重點打造洞井村、桂平岩、椅山村等為示范點,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使瑤鄉面貌煥然一新。同時,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村(居)”為重點,結合全縣上下正在開展的創建自治區文明衛生城市,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打基礎、利長遠、促民生、增效益的重要工程,狠抓鄉村治理,扮靚美麗鄉村顏值。在太和村農家書屋裡,黨員代表正帶領瑤胞群眾開展讀書活動,在石家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願者們正在學習編制草龍的技藝······該鄉以創建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構筑各民族干部群眾和社會各個方面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積極營造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深化創建載體,提升活動主題。該鄉採取“線上+線下”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模式全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工作,“線上”通過政府微信公眾號推送,“線下”每月組織鄉、村兩級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以全鄉開展森林防火、防詐宣傳、農業互助協作等活動,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和“五個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來,洞井鄉共2個單位被列入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並結合打造“鄉風文明示范村”的工作契機,洞井各村均正式成立紅白理事會,抵御壞習氣、形成新風尚,更好地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時青鬆 史春來)
來源:灌陽縣委宣傳部
![]() |
椅山村的蔬菜種植基地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