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再到宜州城(我與一座城)

王杏芬
2023年09月13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隻有山歌敬親人,敬親人……”

這是風光音樂故事片《劉三姐》中的插曲。60余年來,這首《隻有山歌敬親人》因其歡快的旋律和通俗的歌詞,已成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

劉三姐的故鄉,就在桂西北的宜州城。

宜州是一座擁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除了隨處響起的山歌,城內還有眾多文化遺跡。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生命的最后時光就在宜州度過,后人為紀念他修建了山谷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宜州盤桓一月,並在游記中盛贊宜州山水,為紀念他而建的霞客亭至今矗立於城北會仙山上﹔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及部將唱和詩刻,經歷100多年的風雨侵蝕,仍清晰如昨地呈現在白龍洞口石壁之上﹔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西遷宜州,竺可楨、豐子愷、蘇步青等文化名流都曾留寓宜州,處烽火年代仍弦歌不輟……

我曾在宜州工作過4年。1997年,我離開宜州,回到湖南老家,自以為今生再也無緣與宜州相見,想不到今年6月的一場文學活動,竟讓我再次走進宜州的懷抱。

那天,朋友洪金和朝順駕車從柳州趕來接我,比我預想的時間竟然快了整一個小時。他們望著我詫異的神情,笑著解釋:“柳州到宜州不是原來的坑窪道了,現在全程高速,暢通無阻。”

我不禁想起有一年帶女兒從宜州去柳州,坐的是吉普車,出宜州不遠,因為路況差,車子顛簸得厲害,女兒暈車哭鬧不休。當時想轉乘火車,無奈中途又無車站。女兒小臉漲得通紅的難受樣,我至今都記得。昔日125公裡的宜柳公路,路面大坑連著小坑,車子在這樣的路上跑,大人都覺得胃裡翻江倒海,何況幾歲小兒?

朋友陪同我去的第一站當然是大市場,那是我當年工作的地方。剛進市場,那些久違的氣味——酸筍的鮮香、烤肉的焦香、灰粽的清香一一扑鼻而來,讓我恍如回到從前。人流熙攘,農產品種類明顯比過去豐富。吃一碗3元的米粥或6元的米粉,會有酸蘿卜、涼拌黃瓜、七彩泡椒、辣椒豆豉等20多種免費配菜供你品嘗,真是物美價廉。

正逢端午時節,市場入口兩側擺滿了青翠欲滴的粽葉。宜州粽子是用上等白糯米或黑糯米配以肥瘦相間的豬肉、本地甜栗、花生與綠豆等做成的,吃起來軟糯香甜,口齒生津,是我幾十年來忘不了的美味。

我原來在大市場旁一棟獨立的5層樓房裡工作,那棟樓是當年宜州城的地標建筑。如今,大市場周邊全是鱗次櫛比的高樓,我們轉了幾圈,才在一大排建筑的角落裡找到我曾經的工作地。

大市場出來往東,是我之前上班時必經的城中東路。路上曾有一座料石砌筑的低矮拱門,附近百姓喜歡坐在門洞內納涼聊天。那時,我騎自行車每日往返於拱門之下,隻顧躲避車輛揚起的塵土,卻從未想去探究它的過往。

遠遠地,我們看到了四牌樓。如今的它變高大了,舊拱門之上加蓋了兩層木質結構的飛檐流閣,顯得氣象恢弘。旁邊還立起了紀事碑,走近細瞧碑文,原來這牌樓竟是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古建筑,為當時文人墨客吟詠唱和雅聚之地。

牌樓之下已禁車輛通行,一條寬闊的新路垂直穿過舊路,橫跨碧波瀲灩的龍江。江上之橋名曰“求是”,以紀念浙大西遷宜州時,校長竺可楨在此提出的“求是”校訓。

浙大的宜州舊址,后來成了軍營。洪金和朝順兩位農家子弟,分別從四川和河南來到這座軍營裡鍛煉成長,而后在柳州工作定居。他們說,宜州的那段當兵史,是他們一生寶貴的財富。

龍江對岸,那些曾經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全披上了郁郁蔥蔥的綠裝。風過處,樹影婆娑,清雅奇秀。

我們的車最后停在了下枧河東岸劉三姐故居前。高高的崖畔向河邊伸下寬寬窄窄的碼頭,水碧竹翠。一位老人背著竹簍從碼頭走來,步履穩健。我追上去問她高壽,她微笑著用桂柳話告訴我:90歲了。看來,宜州是長壽康養之鄉,果真不假!

忽地,一陣山歌飄來:“魚在江河愛水清,鳥在山頭愛樹蔭。人民富裕生活好,國泰民安享太平。”

循聲望去,原來是一群青年男女,又在下枧河竹筏之上開始對歌了……

《人民日報》(2023年09月13日第20版)

(責編:陳露露、陳麗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