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南寧市良慶區壯族香火球:非遺文化薪火相傳

2023年07月19日10:45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香火球的底座和制作完成的香火球.jpg

香火球的底座和制作完成的香火球。

雞毛、竹篾、筍殼……簡單的材料編織成了一個又一個精巧玲瓏的香火球。在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曉元村古元坡,這份獨特的手藝已經傳承了300余年。7月14日,記者來到古元坡,近距離感受香火球獨特的歷史魅力。

香火球傳承人班繼聯一邊唱著自創的《香火球之歌》,一邊將4根長度相等的竹片擺成“米”字形,並用約1米長的棉線沿“米”字形的每個對角纏繞3至5圈,綁緊固定。將大小不同的兩個小竹筒成套放置在中心點上用手固定好,再將竹片依次往上彎,穿過大小竹筒之間的縫隙,穿插到“米”字竹片與它最近的縫內。剪去兩端多余的竹片,用綁帶固定,然后插上3—5支雞羽毛(羽毛以長線為好,顏色鮮艷為宜),一個精巧的香火球就這樣誕生了。

“編織完成后,香火球還要點香熏制24小時,延長它的存放時間,熏制完成的香火球會呈現古銅色。” 班繼聯告訴記者,材料上要選擇今年的新竹和雞的飛羽,拍打時香火球就會旋轉起來,非常美觀。

據介紹,香火球發源於農耕生活,最初的作用是懸挂在田邊模仿老鷹驅趕鳥獸,后來逐漸演變成兼具娛樂、運動功能與吉祥寓意的文化符號。村民們在制作香火球時會放入銅錢、五谷,以祈求風調雨順、年豐時稔。還會在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舉行規模宏大的壯族香火球娛樂比賽活動作為慶祝。

香火球的制作靈感來自於用竹筍殼、雞羽制作的“老鷹”.jpg

香火球的制作靈感來自用竹筍殼、雞羽制作的“老鷹”。

“我從小就看著大人們在茶余飯后一邊唱著山歌,一邊制作香火球,因為是純手工制作,現在我每天最多隻能制作15個香火球。”班繼聯說,他從少年時就向長輩學習香火球的打法和制作方法,至今已經制作了五十余年,2019年,他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壯族香火球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香火球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入選為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當地政府的助力下,曉元村成為了“香火球文化生態保護村”,並組建了男、女各一支約30人的香火球隊和少兒香火球隊。班繼聯也在南曉鎮中心學校開設的相關民俗文化課程中,加入了壯族香火球的制作和訓練活動。除此之外,他還為非遺原創節目《壯魂香火球》自作詞曲,帶領著孩子們參加非遺展演活動,力求向更多人展示壯族香火球的魅力。

如今,香火球更是走出了發源地南曉鎮,走到了南寧市體強路小學、南寧市南山藝術職業技術學校、廣西大學等學校的課堂中,香火球作為手工藝品和獨特的娛樂、運動器材,走到了更多新一代年輕人的手中。

王勇、閉業然 攝影報道

(責編:王勇、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