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黨建引領產業興鄉村美

眼下,正值蠶繭收獲的季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的蠶農們喜上眉梢,享受著豐收的喜悅。“我每年養6-8批蠶,大約收獲蠶繭2000斤,今年收入預計有5萬元以上。”剛賣出一批蠶繭的羅鮮花給自己算了一筆收入賬。
近年來,都安瑤族自治縣堅持黨建引領,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編織業等產業,繪就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的“山水畫”。
種桑養蠶結出“致富繭”
桑蠶產業是都安的傳統特色產業,該產業具有當年栽桑、當年養蠶、當年獲益的特點,具備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為持續發揮傳統特色產業優勢,該縣加貴鄉通過“黨委統籌、政府扶持、技術示范、立足石山、連片種植、加工保障”模式發展桑蠶產業,同時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建立萬畝桑蠶種植示范基地,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羅鮮花是加貴鄉百名黨員帶頭人之一,不僅自家種桑養蠶,還積極帶動周邊農戶參與桑蠶產業發展,在她的帶動下,同村的黃愛林也成了養殖大戶。“今年除了把自家的3畝地都種上桑樹外,我還租了5畝地來種桑樹,收入有保障,我們越干越有勁。”黃愛林說。
產業需要技術來支撐,加貴鄉黨委與村級黨組織採取線上線下舉辦種養殖技術培訓、國家科技特派團科技專家以及縣級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學的方式,為合作社、黨員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通過黨委統籌、支部引領、黨員帶動,加貴鄉積極推動桑蠶產業發展,用綠色扮靚了鄉村也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據了解,2023年加貴鄉全鄉桑園種植面積1.845萬畝,種桑養蠶農戶3800余戶,預計年產鮮繭4400余噸,年產值將超1億元。
藤編織就幸福生活
地蘇鎮丹陽村藤編非遺展示館裡,麋鹿、山羊、兔子、企鵝等各種動物的編織成品整齊有序擺放,還有各種類型的手提袋、籃子等,形態各異,應有盡有。
地蘇鎮是編織之鄉,編織工藝歷史悠久,起初以竹編為主,主要生產籮、筐、帽等生活用具,后來發展為由竹、藤、草、木、葉等多種原材料編織而成的工藝品,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地蘇鎮編織工藝品完成出口額9415萬元,帶動400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家裡做編織,一個月也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還可以照顧家庭。”丹陽村韋美珠說,村裡很多留守婦女、老人都做編織。
村強民富,“指尖”藤編產業發揮了大作用。
為發展壯大藤編產業,地蘇鎮著力打造“黨建+藤編+生態旅游”產業旅游示范帶,利用粵桂幫扶資金250萬元建設藤編非遺文化館,設立藤編工藝傳承教學培訓基地、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同時,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編工藝”,積極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在連片村落打造“非遺工坊”庭院10個,並在各村設置藤編產品銷售點、代銷點。
此外,地蘇鎮不斷加強對藤編加工、倉儲、運銷各環節的對接服務,建立“黨委成員包村、黨員干部包片”的聯系機制,為編織企業、“非遺工坊”庭院等提供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服務,助力藤編產業健康發展,促進群眾增收。(鄧安尼)
來源:都安縣委組織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