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一線工人“玩轉”智能制造 助推高質量發展
老師傅李鑒軒最近有了新盼頭。
他所在的班組搬進了位於廣西柳州市的柳工裝載機智能制造工廠,先進的自動化設備每天都在刷新他的認知。
以前,需要安裝動臂的時候,李師傅得排著隊等叉車運進車間。現在,他隻需拿起生產線邊的小白盒,摁一個按鈕,輸送線立即響應,將動臂通過地下通道運到他手邊,“每天都有新設備等著我探索,干起活來更有盼頭了!”
柳工裝載機智能制造工廠生產車間。韋斯敏攝
這個新工廠,還能解鎖什麼新玩法?踏進柳工裝載機智能制造工廠,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傳統工廠的每一寸空間在這裡都被利用了起來,物料的調配不僅僅在地面運轉,還能既“上天”又“入地”。
巨大的智能微庫足足有四層樓高,螺母、螺栓等細小零件一一入庫以后,就像汽車駛入立體停車場一般,被一一記錄、疊放﹔另一端的智能立庫同樣頂天立地,吞吐著變速箱、前車架等零部件。當裝配線上的工人一呼叫,這些智能庫房立刻響應,放出所需物料,送達工人手邊。
而這套流程之所以能運轉得如此行雲流水,是因為背后有時刻待命的“最強大腦”。
在工廠入口處,有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房間,卻調度著整個工廠的工人和機器。
“這是我們的智能制造指揮中心,擁有高度信息化監控平台,平常我們各模塊負責人都在這裡集中辦公。”這個“大腦”有多強,柳工裝載機業務群裝配業務區域生產高級經理鄒廣金很清楚。
鄒廣金表示,在傳統車間,訂單排產都靠人工,每當有急件想要插單,幾個生產環節的負責人就要緊急開會商量,而且生產計劃一旦被打亂,往往就會降低生產效率。
如今,在智能制造工廠內,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大屏幕,實時更新生產數據,時間周期精確到秒。遇到急件,“最強大腦”就會飛速運算,幫助生產負責人判定是否可以插單,后續生產需要如何調整,重大異常處理可在10分鐘內得到顯示、分析和響應解決,大大保障了生產穩定。
這個運算效率,是由多個數字系統共同保障的。入選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名單的“雲MES生產制造管理應用解決方案”,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以前的工廠像個黑匣子,有太多人工無法檢驗識別出的信息。如今在優化升級后的MES系統的輔助下,每一個環節都可量化,整個生產流程變得及時又透明。”說起智能制造工廠的“最強大腦”,柳工七識科技公司IT項目高級工程師王春城打開了話匣子。他舉起手機,打開系統頁面展示道:“你看,隨時隨地就能查看生產進度。”
對於身處其中的一線工人來說,智能制造工廠升級的新玩法還有很多。
在工廠的角落,放著一把風動扭力扳手,工人們習慣叫它“風炮”,是那個年代擰緊輪胎的必備神器。人們雙手使勁提起風炮,不到2分鐘手就開始發酸。
“風炮開動以后不停震動,需要用腿頂住,才能勉強操作。聽老師傅說,以前要扛一整天呢。一天下來,再有勁的師傅也會手疼腰酸。”輪胎工馬玉濤是個00后,他是智能制造工廠裡的年輕一代,可以說是趕上了好時候。
現場,隻見巨大的輪胎從空中通道緩緩降落到工位邊,馬玉濤拿起PDA手持終端,分別掃了掃機身和輪胎的二維碼,輪胎擰緊機器人便自動定位、自動對准,很快就將輪胎擰好。馬玉濤隻需伸手擰緊螺栓,整套工序就完成了,用時僅1分半。
“你看我們這條生產線,承接3-7噸裝載機的裝配任務,過去需要109個崗位才能裝好一台裝載機,改造以后人工崗位需求減少了21%,產能提升了30%。”柳工裝載機裝配工廠1號線工段長陳科藝說,自動化程度高了,人工需求少了,同時對人的要求也變高了。
人離不開機器,機器也離不開人。科技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故事最終又將回到個人的身上。
李師傅“閑不住”,一有空就往新設備前鑽。馬玉濤也不敢鬆懈,一有機會就逮著供應商問個不停。他們都想成為廠裡重點培養的多能工。他們清楚地知道,“柳州制造業在不斷發展,自己不進步,很快就會被甩下。”
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未來。依靠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正是柳州市工程機械制造業突破的“金鑰匙”。(韋斯敏 付華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