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讀王熙遠《高山上的母親》

2023年06月16日09:21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王熙遠是一位高產而又勤奮的學者和作家,著有《桂西民間秘密宗教》等多部學術專著,他的民俗學散文著作《神巫毛拜陀》,以其對桂西鄉村獨特的田野調查和實錄,通過家族回憶、鄉村民俗,以及日常生活展現等方式,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中國偏僻的鄉村,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民俗文化是怎樣世代延續,悄然生長的故事,從而贏得了讀者的歡迎和學界的認可。在寫作風格上,王熙遠摒除了散文寫作中常用的華麗辭藻和疊床架屋的形容詞,採用不假修飾的原生態的敘述,以自己曾經艱難生活和苦苦掙扎過的毛拜陀,這個桂西小山村為出發點,引領讀者在時光的隧道中慢慢穿行,繼而深切地感受到歷史的體溫和古老的桂西鄉風民俗。

《高山上的母親》是一部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長篇親情散文和回憶之作。其字裡行間,始終彌漫著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痛徹心扉的追憶和懷念之情,凝聚著作者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和對母親養育之恩永遠無法報答的深深的愧疚和遺憾,依戀和不舍。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愛,最無法報答的也是母愛,就像唐代詩人孟郊在他的詩中所寫:“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面對母親的不幸離世,王熙遠始終懷著一種深深的敬仰和無法惜別之情,母親的音容笑貌,總是不經意地浮現在他的眼前,那麼刺骨錐心,卻又始終揮之不去。他總是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把母親留在這個她曾經艱難生活,經歷無數不幸,卻又堅強面對,不願與她的親人驟然分離的世界上。在王熙遠看來,隻有用帶著自己生命體溫的文字,才能喚回母親,尋找到她漸行漸遠的生命氣息。也隻有這樣,才能將母親留在身邊,使每一個日子都因為有了母親而永遠充滿歡樂。就像王熙遠在該書的“后記”中所說:“在我的人生,媽媽楊金元,是一座聳立在我心中的豐碑。她雖然不識字,但在我的眼裡她有文化,她的教養、她的為人處世,影響了我的一生。我決定為她寫一本書,能否出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完成了一個心願:讓媽媽永遠活在我的文字裡。”

千言萬語,千頭萬緒,悲痛伴著淚水。母親的一生,究竟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又從什麼時候寫起?在本書開篇的“序”裡,王熙遠並不急於去描寫母親的人生經歷,而是別出心裁,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母親朴實無華的生活素描:

我媽媽楊金元是高山漢族,小時候的印象裡,她頭上包著帕子,穿長衣,著寬褲腳的唐裝褲,腰上系著高山漢族特有的圍腰。直到20世紀80年代農轉非帶著兒女隨父親搬到樂裡生活,才逐漸穿當時流行的婦女服裝。

與其說這是一段極為簡略,概括性的文字,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幅藝術素描。母親,其朴素感人的形象,瞬間進入讀者的眼帘,始終長留在王熙遠深深的記憶裡,並且牢牢地定格在了讀者的心中。這短短不到一百的文字,將王熙遠的家庭簡況,以及母親伴隨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的形象極為精練地突顯出來。它以“慎終追遠”的方式,告訴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家族,也同樣有自己的來處。而如今,文化尋根和探索家族溯源,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為了完整地呈現出母親的一生,展現出她令人欽佩的美德,王熙遠首先從田林浪平,這個母親的家族源頭開始講起。這既是對一個族裔的溯源,又是對一個家庭的文化尋根——尋找母親究竟從哪裡來。

在毛拜陀,他的母親是第一個招婿上門的,王熙遠的父親,也是村中少有的,知書識禮的外來文化人。王熙遠的母親雖不識字,卻比許多識字的人顯得更有“文化”。這樣的文化,並非是從課堂上和書本中學來的,而是來自家族的文化血液和代代的悄然傳承,也就是說,是從毛拜陀經年累月的鄉規禮俗,為人處世中學到的。就此而言,王熙遠的母親,既是一個勤勞善良的鄉村婦女,又是一個不乏生存智慧,在任何困難,乃至人生的不幸來臨之時,都不屈不撓的堅強的女性,更是一位可親可愛的好母親和丈夫眼裡的好妻子。

毛拜陀的地理環境是非常非常惡劣的,但從王熙遠母親的臉上,卻從來就看不到一絲令人嘆息的怨言和抱怨。這樣的性格,早在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逐漸養成。比如以下這段感人的描寫:

外婆用她媽媽贈予的背帶把我媽媽背在背上去挖土、薅草、割牛馬草、打豬菜,有時薅三道草,包谷葉劃在媽媽嫩嫩的臉上,劃出血來。媽媽嗷嗷地哭,外婆就把她放下來哄她,從葫蘆裡倒水給她喝,有時運氣好遇到早熟的黃瓜,摘下了在衣袖上擦兩下就給媽媽吃,這時的媽媽就破涕為笑。

這段娓娓道來,沒有任何修飾,形容詞,非常朴素的描寫,極為鮮活,非常形象地把母親從小乖巧懂事,很容易得到滿足的形象,極為鮮活地描繪了出來。

勤勞善良,吃苦耐勞,寬宏大度,通情達理,對村裡人就像對待家人。默默無聲的言傳身教,注重子女們的讀書學習,是這位平凡的母親留給兒女們最好的遺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使王熙遠能夠加倍努力,刻苦讀書,並且考上大學,從此走出那個貧窮、偏僻的小山村毛拜陀。多年以后,母親對兒女們的關懷,依然深深地鐫刻在王熙遠的記憶深處:“媽媽對兒女,向來是扶上馬送一程。”

《高山上的母親》主要以平實的敘述和一個個真情的故事來打動人。作者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和所有家人,以及親朋的回憶,就像一個個珍貴的歷史鏡頭不斷地延伸、切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了王熙遠兄弟姊妹,以及親友們對母親的回憶文字,其中,王熙遠父親在日記中對母親的追憶,特別具有現場感和年代感,非常感人肺腑。這種浸透著歲月滄桑,穿越時空的深情回顧,看似不動聲色,卻總是那麼催人淚下,令人難忘

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王熙遠在書寫他的心血之作《高山上的母親》時,那雙淚眼婆娑的眼睛,正是因為他飽含深情的文字,使一位美好善良,平凡而又飽經風霜的桂西鄉山村的母親,從此走進了讀者的心中。就像她曾經生活在這個苦樂無常的世界上一樣,因為有了這部書,她從未離開過自己的丈夫和兒女,以及那些多年與她朝夕相處的至愛親朋,和毛拜陀熱乎乎的父老鄉親們。(唐小林)

(責編:伍遷、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